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高中二年级 > 语文 > 正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和教案说课稿

时间:2016-08-30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

核心提示:一、说教材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

  一、说教材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这首词在整个诗歌单元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⑴指导朗读,朗读—  情读—   美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在朗读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正字音   岑  簪  鲈鱼 脍炙人口 搵
  (2)诵读提示①把握韵脚,际 、簪、意、未、气、泪,韵脚为入声,应读深重有力一些。    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应注意把握。
  (3)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
  本词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议参官时。这时距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作者登上赏心亭看到的景物是鉴赏此词的切入点。
  2教学难点①诗歌的内容、情感(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②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运用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尤其是对典故的反用,更增加了理解诗词的难度。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与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个层面的内容:作者登亭之后看到了什么景?做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学法:①学生自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找出词中的景、事、情。引导学生分析意象,欣赏佳句,掌握鉴赏技巧(寓情于景、化用典故、拟人、比喻、双关等)采用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方法来提升诗词的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读出诗词的趣味。
 
  五说学情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学生对辛弃疾和《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介绍。
  针对诗词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诗词的能力,对诗歌鉴赏中常见的的借景抒情、双关、拟人、比喻等表达技巧有一定的积累,这些都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词义、渗透解读诗词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词的下片涉及到三个典故,晦涩难懂,学生不甚了解,老师要做简要介绍。诗词中体现的愤懑与无奈之情,需要教师点拨引领。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登鹳雀楼》《登幽州台歌》《登高》《登岳阳楼》登诗词导入本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引出“登临类”诗歌,并简要介绍登临诗的特点。登临诗,就是作者登到高处所作的诗词。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事。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文学常识填空
  (1)辛弃疾字     ,号     ,山东济南人,      时期爱国词人,其词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         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收复中原,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21岁参加抗金义军曾经是踌躇满志的意气风发少年,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2)文武双全辛弃疾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21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3)写作背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文本学习,结合课下注释梳理文意,在大致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找出上片中描写的景色并分析这样的景色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一部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因为在前面的教学中设计过这一知识点,即“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能力强的同学还会说出拟人、双关、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分析完景色描写以后,上片还有几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看”“拍”“会”“登”。引导学生体会词人那苦闷、悲愤、孤寂的心情。
  具体过程
  (1)直译上片。
  (2)思考: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哪些意象?有哪些特点?
  长天  秋水  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
  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千里弥漫清爽秋气,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
  (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抒发内心负担。
  (4)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深意?
  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         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          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5)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上片小结
  上片:景色: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动作:看、拍、会、登
  主要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
  比喻
  下片赏析(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
  ——《晋书·张翰传》
  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  《三国志·陈登传》
  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张翰 —念鱼归隐—乡思、仇恨 、激愤
  (否定)
  许汜(否定)—谋取私利--鄙夷自私自利、胸无大志
  刘备 —雄才大略—为国为民
  桓温 —时光流逝—控诉当朝、哀叹虚掷年华
  下片小结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归纳总结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标签:


相关内容

高中语文热爱生命作者汪国真
高中语文热爱生命作者汪国真

高中语文《热爱生命》原文及作者汪国真个人简介、课文赏析等内容有大瀚教育小编整理发布,装载请注明出处。 《热爱生命》全文 作者: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


哈姆雷特经典台词
哈姆雷特经典台词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


话剧《雷雨》剧本
话剧《雷雨》剧本

以下是完整版话剧《雷雨》剧本,《雷雨》成功地运用了悬念这一艺术手法。剧作的人物只有周家和鲁家的8个人,但人物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曹禺善于在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展开人物关系时,造成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完整版请点击下面链接下载查看。 话剧《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