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高中二年级 > 语文 > 正文

高二必修三语文老人与海教学实录

时间:2015-08-2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老人与海》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 生(众):喜欢! 师:那我们一起欣赏一部电影的片段。 (屏幕播放电影《老人与海》中老人和大马林鱼搏斗的片段。) 师:一个孤单的老人,一只简单的小木船,一条一千五百多磅重的大马林鱼,一双勒出血的手,

  《老人与海》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
 
  生(众):喜欢!
 
  师:那我们一起欣赏一部电影的片段。
 
  (屏幕播放电影《老人与海》中“老人和大马林鱼搏斗”的片段。)
 
  师:一个孤单的老人,一只简单的小木船,一条一千五百多磅重的大马林鱼,一双勒出血的手,展现给我们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
 
  这是美国电影演员斯潘塞·厥塞1958年演绎的电影《老人与海》的片段。它根据海明威获得诺贝尔奖的同名小说改编。同学们一定非常想知道片中老人和大马林鱼更详细的情节,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和画面一样让你感到惊心动魄的文字,用笔勾画出来。同时为课文标清自然节序号。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朗读声音渐渐变小。)
 
  师:我注意到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已经勾画了好几处文字,非常好!哪位同学愿意朗读你找到的和画面一样让你感到惊心动魄的文字?
 
  生1:我找到的是第42自然段中的文字:“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了,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地竖立着,高齐老人的胸膛。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住。”
 
  师:能说说为什么选这段文字吗?
 
  生1:读到这段文字,我脑中就浮现出老人高举的鱼叉和老人拼命刺杀鱼的情景,鱼那么大,鱼鳍都到老人的胸膛了,老人能扎住鱼吗?真替老人捏把汗。
 
  师:都让你担心了,看来真是惊心动魄。
 
  生2:老师,我也想说这句,老人把身子倚在鱼叉上,为了让它扎得更深一点,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大鱼高齐老人的胸膛,老人把全身的重量压在鱼叉上,那船谁控制呢,翻了怎么办?多危险!
 
  师:你也替老人担心?英雄所见略同啊。我看那位戴眼镜的同学手举得最高,看样子是迫不及待了。你说说你找到的是哪些文字?
 
  生3:我找到的文字在第43自然段:“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疑。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老人一船。”看到这些文字,我好像看到一条挣扎的大鱼在水中翻腾。刚才老师说,那条大马林鱼有一千五百多磅,得有一千多斤吧?
 
  师:一千三百多斤。
 
  生3:文中还说这条鱼有三十码,得有三十米吧?
 
  师:二十七米多一点,相当于七层楼。
 
  (众生惊讶。)
 
  生3:这么大的鱼在水中翻腾,它激起的浪花该有多大呀!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我想老人一定全身都湿了,脸上淌着海水和汗水。浪花溅了一船,那小船怕是要被浪花打翻吧?
 
  师:你的联想能力很强啊。
 
  生3:这些文字也给我带来惊心动魄、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大家想一下,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哪些词的影响?
 
  (生翻书寻找,勾画。)
 
  生1:老师,我认为,第42自然段这些文字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因为这些词语:“一脚踩住了”的“踩”,“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中的“扎”,“就把身子倚在上面”的“倚”,这些词语写出了老人奋力搏杀大马林鱼的情景。
 
  生2:我想说说“倚在上面”的“倚”,“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的“压”。通过这两个词,我仿佛看到老人咬着牙用着力,鱼叉一点一点地刺进大马林鱼的心脏。我甚至能看到鱼叉在老人身体上印出的深深痕迹。
 
  师:你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内容,了不起。
 
  生3:我要说第43自然段中的词语。“于是那鱼闹腾起来”中的“闹腾”,这个词写出了大马林鱼最后的挣扎,它在海中翻滚着,企图挣脱老人的绳索,挣脱背上的鱼叉,渴望重归大海。
 
  生4:“仿佛悬在空中”的“悬”,“悬”是从上往下竖立,大马林鱼本来是挣扎着竖立在海面的,说大马林鱼“悬”在空中,是说它给人的感觉是遮天蔽日。刚才老师说它有二十七米多,相当于七层楼那么高,对一只小船而言,它真是庞然大物。从这个“悬”字,看出了老人和大马林鱼的力量对比悬殊。
 
  生5:我要说“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的“掉”,一千三百多斤那么大的鱼掉在水里,那种感觉应该像一面墙倒塌,是突然砸下的力量。
 
  师:对,就是这些动作描写,让我们感觉到勇猛的老人、挣扎的大鱼就在眼前,海明威的文字真有魔力呀。那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海明威能写得这么精彩?
 
  生1:他是作家,会写。
 
  师:为什么作家就会写,这个“会”源自哪里?
 
  生2:他注意观察生活。
 
  生3:他会捕鱼。
 
  (众生笑。)
 
  师:其实,这一切真的都来自海明威的捕鱼经历和海上生活。他曾说:“如果你在鱼跳的时候兴奋,你就回想一下,使你产生这种感情的确切动作是什么,是钓丝从水面浮起来,还是钓丝像琴弦似的绷紧,水开始滴下来,还是鱼跳时的猛烈泼水。找到使你激动的动作,写下来,叫读者也看得见,产生与你同样的感情。”可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也能写得精彩。
 
  这篇课文在动作描写的同时还伴有大量的心理独白。动作描写主要表现老人和大马林鱼的搏斗,心理描写主要表现什么?它又起到怎样的作用?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写,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谈谈你的感受理解。
 
  (生默读课文勾画。师巡视。)
 
  师:如果你已经勾画好了,就端正坐好,示意老师。
 
  我看到大部分同学都端正坐好了。谁第一个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时记着说清自然段序号。
 
  生1:我找到的是第7段中的文字。“我没抽筋,”他说,“它马上就会冒出来,我熬得住。你非熬下去不可,连提也别提吧。”虽然文中用的是“他说”,但我认为这是老人自言自语,是老人的心理活动。从这些话中能看出老人在给自己鼓劲,加油。我看到了老人的坚持。
 
  生2:我找到的是第22段和23段,“可是我必须把它拉得极近,极近,极近,他想。我千万不能扎它的脑袋。我该扎进它的心脏”。从这些文字能看出老人很有捕鱼经验,那么大的鱼,只有拉得极近才能制服它。从连着的三个“极近”能看出老人内心的紧张,从“千万不能”这个词能看出老人不断提醒自己,能感知当时气氛的紧张。“要沉着,要有力,老头儿”,能看出当时情况紧急,他对自己不断地叮嘱,他要制服大鱼。
 
  生3:老师,我找的也是这句话,我从这句话里看出了老人的残忍。那么大的一条鱼,得生长多少年啊。老人却要把它杀死,还要扎进它的心脏。
 
  (众生善意地笑了。)
 
  师:这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哪位同学能就这个问题,再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4:我不认为老人是残忍的。其实他把大马林鱼看作是自己的对手,他非常尊重这条鱼,你看文中有这样的文字,第33自然段——“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从这些文字能看出老人是尊敬他的对手的,他说大马林鱼美丽、沉着、崇高,甚至称呼他为“老弟”。老人当时是和一个强大的对手对抗,对抗的结果可能是一方会结束生命。所以,我认为老人作为渔民捕杀一条鱼,不是残忍的。那是他的生活。
 
  (众生鼓掌。)
 
  师:同学的掌声就是对这位同学深刻思考的认可。最难得的是他能用文中的语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读书很细致。我们接着找文中的心理描写。
 
  生5:我找的是第27自然段:“‘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从这些句子中,能看出老人的欣喜,把鱼拉动一点点,就那么高兴。同时也看出老人在给自己鼓劲,仿佛在说“我能拉动它,就能战胜它”。
 
  生6:我找的文字在第31自然段:“我这一回必须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它再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是行的。”从这些文字我能看出老人已经精疲力尽了,但他仍然不放弃,不断鼓励自己,“你永远是行的”,他想战胜大马林鱼。
 
  生7:我从第37、39、40自然段中发现了这样的文字:“我还要试一下”、“我还要再试一下”。从课文中得知当时老人的手已经软弱无力,眼睛也不好使,只能间歇地看得清东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老人还要试着把大马林鱼拉到船边,而且是一试再试,我看到了老人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精神。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而且谈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见识了你们的实力。同学们在这些描写中读出了老人不服输的精神。那么谁读过《老人与海》这部小说?
 
  (部分学生举手。)
 
  师:谁愿意讲讲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还有哪些情节?
 
  生1:老人年轻时跟一个黑人比赛扳腕子。他俩把胳膊肘放在桌上,相持了一天一夜。他和黑人的手指甲里都流出血来。裁判都轮流睡觉。有一次黑人使出全身力气,把他的手压了下去,但老人又把手扳回到原来的位置,并且在第二天天亮时把黑人的手扳倒。
 
  师:你讲得很详细。为什么对这一情节有记忆?
 
  生1:老人太厉害了,坚持了一天一夜。我看到了老人的坚韧,他是个真英雄。
 
  师:这个“真”字,能看出你对老人的敬佩。
 
  生2:我记得老人好像连续好多天没打到鱼了,好像是七八十天吧?他孤身一人去远海捕鱼。用了三天时间才捕杀到一条大马林鱼。
 
  师:我帮助你,老人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第八十五天出远海捕鱼。你为什么对这些有记忆?
 
  生2:当时看书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一个倔强的老头,不服输,八十多天没打到鱼,非得去远海,要强!
 
  生3:我还记得老人在和大马林鱼在海上周旋的时候,因为船上没有吃的,吃生鱼补充体力。
 
  生4:我记得老人千辛万苦捕获的大马林鱼,在归航的途中,让鲨鱼给吃了,最后只剩下鱼的骨架。
 
  生5:我补充一下情节。大马林鱼被杀死后,流出的血在海里扩散出很远,鲨鱼嗅到了大鱼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老人和一批又一批的鲨鱼搏斗,好像有三四伙鲨鱼,具体多少这个有点记不清了,总之,老人用尽了身边一切可用的东西,甚至用木棒打鱼。最后他打退了鲨鱼的进攻,而大马林鱼也只剩下一副骨架。
 
  师:看来同学们都对这段有记忆,老人与鲨鱼的搏斗也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屏幕播放“老人斗鲨”片段。)
 
  师:老人带着大马林鱼的骨架归航了,看了这个片段,你对老人又多了哪些认识?
 
  生1:我觉得老人是一个永不妥协的人,他很顽强。
 
  生2:看到最后一个画面,老人一个人坐在船上,船边是一副鱼骨架时,我的心情很复杂。我很敬佩老人。他是不屈不挠的。
 
  生3:我觉得老人与鲨鱼的搏斗让人觉得很悲壮。
 
  生4:我觉得老人很可怜,他费了那么大的劲捕获的大鱼,最后让鲨鱼吃光了。他白受那么多苦了。
 
  生5: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老人是值得的,他证明了自己是英雄,能捕到大鱼。虽然最后只剩下鱼的骨架,但这副骨架就像是老人的勋章。
 
  师:你这个勋章用得真好!
 
  老人的一顿搏杀让我们见识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中称赞这部作品“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真可谓一语中的。《老人与海》是一曲人的颂歌,它颂扬了人的力量、人的尊严、人的勇气。
 
  老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记忆里。我们要感谢海明威给我们创造了“圣地亚哥”这个老人形象。海明威曾说“每一位作家写的作品都有自身在其中”,他道出了一位作家的心得。的确,我们在老人“圣地亚哥”这一形象里,清楚地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海明威。他一生的经历就是一部传奇。
 
  (屏幕显示海明威照片。)
 
  这是加拿大摄影家优素福·卡希1957年给海明威拍摄的照片。摄影家说:“我最喜欢这一幅照片,因为它表现了一个历经生活磨难而战无不胜的巨人。”
 
  海明威身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海明威作为志愿者到了意大利战场。有天夜晚,炮弹打来,当场炸死炸伤四个人。海明威背起一名重伤员在泥地里艰难地爬行,又被炮弹弹片击中。他脑中当时只有一个目标——指挥所,到那里,那里就是我的目标,他默念着。他身上中了二百三十多块弹片,像个筛子。医生取出二十八块,其余的因为嵌得太深一直留在体内。一共进行了十三次手术。他的右膝盖骨被打碎了,有几位医生主张锯掉他的腿,海明威说:“我哪怕死了,也不肯只剩一条腿。死,我不在乎,但说什么我也不肯撑着拐走路。”于是医生为他换上了白金做的膝盖骨,那一年他十九岁。
 
  (生惊讶。)
 
  他做过斗牛士、拳击家、打狮子的猎手、帆船上的渔夫,吃过各种各样的东西,包括野蛮部落的佳肴蚯蚓、蜥蜴。甚至1954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海明威也未能亲赴瑞典在荣誉席上就坐。他当时因经历两次飞机失事,正在接受治疗。读到他的嘉奖时,海明威胀痛的脑门上正镇着一只冰袋。
 
  海明威以他自身的经历创作了大量小说,把他自身的痛苦化作对生活的思考,展现给读者,这正是海明威的伟大。我们说海明威自己就是硬汉。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当老人与第一条鲨鱼搏斗时有这样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后来成为名言,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生1:我认为这句话是说肉体可以忍受折磨,但是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就像文中的老人一样,虽然最终他只剩下鱼的骨架,但他没让大马林鱼打败,也没让鲨鱼打败,他没失掉人的勇气、尊严。
 
  生2: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一些人,比如刘胡兰、杨靖宇,他们虽然生命逝去,但他们的精神永存。
 
  生3:这句话体现了人类面对困厄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在厄运到来时,要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
 
  生4:这句话正像老师刚才所说,那是一种不惧失败、不畏艰险的精神,体现了人的尊严、勇气、力量。
 
  师:先谢谢你。我更正一下,这些话不是我说的,是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中对这部作品的称赞。
 
  生5:从物质上来说,老人搏斗了三天三夜的成果没有了;但他竭尽全力的抗争,使他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人的真正胜利也只能是精神的胜利。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赢得崇高的敬意。
 
  师:同学们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很好。我看出还有一些同学们在凝神思索,没来得及发表看法,没关系,你可以把你的看法写成文字,留给自己。
 
  师:海明威用不到三万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老人捕鱼斗鲨的简单故事。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老人与海》有仙有龙,它也就因此博大精深起来。十五岁读,有十五岁的收获,五十一岁读有五十一岁的感受,这就是《老人与海》的魅力。
 
  种一颗阅读名著的“种子”
 
  王震宇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课程标准对阅读的建议是“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名著节选进入教材,是为了让学生领略整部作品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只学习节选部分的内容。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让学生能更多地了解整部作品的精髓,激起学生阅读整部书的渴望,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如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上种一颗阅读名著的“种子”?《老人与海》这一节课作了尝试。
 
  《老人与海》是长春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节选自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课文节选部分是老人捕杀大马林鱼的情景。
 
  “就在这当,他觉得自己双手攥住的钓索突然给撞击、拉扯了一下。来势很猛,有一种强劲的感觉,很是沉重。
 
  ……
 
  ……那鱼是银色的,一动不动的随着波浪浮动着。”
 
  由于课文是名著节选,所以想通过本课的学习,激起学生阅读《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渴望;体会老人“硬汉”形象中展现的人的力量、尊严和勇气;并初步了解作者海明威,认识到他也是“硬汉”。
 
  根据比赛要求,讲课前不能和学生见面,不知道学生对这部作品的了解程度。
 
  为了更快地切入课文,利用了电影《老人与海》中“老人捕杀大马林鱼”的片段导入,让学生找出“和画面一样惊心动魄的文字”,直接引入到课文中的动作描写。
 
  仅仅是通过课文去体会老人“硬汉”的形象,稍显单薄,于是播放了电影《老人与海》中“老人斗鲨”的片段,让学生对老人有进一步的了解,更好地体会老人“硬汉”形象中展现的人的力量、尊严和勇气。
 
  海明威曾说,每一位作家的作品都有自身的影子在其中,《老人与海》也不例外。当老人的形象深入学生内心的时候,适时引出作者海明威,通过教师讲述海明威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海明威也是“硬汉”,激起学生对海明威的阅读兴趣,课下能主动查找阅读海明威的其他作品。
 
  《老人与海》中“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一句名言,可以通过学生的畅所欲言,加深理解记忆。
 
  这样,通过一节课让学生体会《老人与海》这部书的魅力,激起学生阅读《老人与海》的渴望,甚至激起学生阅读海明威作品的兴趣,就如同在学生的心田种下一颗阅读名著的“种子”。
标签: 高二语文


相关内容

高中语文热爱生命作者汪国真
高中语文热爱生命作者汪国真

高中语文《热爱生命》原文及作者汪国真个人简介、课文赏析等内容有大瀚教育小编整理发布,装载请注明出处。 《热爱生命》全文 作者: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


哈姆雷特经典台词
哈姆雷特经典台词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


话剧《雷雨》剧本
话剧《雷雨》剧本

以下是完整版话剧《雷雨》剧本,《雷雨》成功地运用了悬念这一艺术手法。剧作的人物只有周家和鲁家的8个人,但人物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曹禺善于在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展开人物关系时,造成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完整版请点击下面链接下载查看。 话剧《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