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时间:2015-12-01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次
核心提示: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中包括了琵琶行并序这课的教学过程包括了的琵琶行课文诵读、琵琶行整体感知、琵琶行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等等知识讲解。以下为完整版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1、由白居易祠导出《琵琶行》 白居易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 (白公祠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中包括了琵琶行并序这课的教学过程包括了的琵琶行课文诵读、琵琶行整体感知、琵琶行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等等知识讲解。以下为完整版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1、由白居易祠导出《琵琶行》
白居易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
(白公祠图片)

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让学生凭借初读课文的印象,填补空缺处的三个字)
(明确:原对联是“迁谪恨”三字。)
2、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名为白居易祠。白居易祠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联是:“半入江风半入云”(板书对联)。
这些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琵琶行》(板书课题)。
二、课文诵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huán)独倾 间(jiān)关
3、自由散读
三、 整体感知
导引:这篇课文要求背诵。学习古诗词重在记诵。现在我先背诵给同学们听一听。大家看着课文,一边听,一边整体感受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你从诗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琵琶行并序》。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诗的序言,接着教师示范背诵全诗。
2、明确全诗感情基调。感情基调:凄凉。(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可从下面诗句看出来:
“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
“绕船月明江水寒”
“杜鹃啼血猿哀鸣”
“满座重闻皆掩泣”
3、理解小序与全诗的关系。诗前面的小序与全诗有怎样的联系?(小序交待了写作的背景,是全诗内容的概括,同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4、给诗的各节拟一个小标题。这是一首叙事诗,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给诗的各节拟一个小标题。(学生交流)
老师参与交流:
①秋夜送客闻琵琶
②移船相邀听琴声
③红颜苦女叙身世
④同病相怜诉衷情
⑤重弹琵琶皆掩泣。
小写:好,我们对这首诗的故事梗概基本清楚,第一个学习环节“整体感知”到这里结束,下面进行第二个环节的学习——知人论世。
推荐阅读: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四、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按预习内容来自行讲解,其他学生可加以补充。
1、简介作者 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标签:
高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