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高中二年级 > 语文 > 正文

马嵬(其二)教案

时间:2015-12-02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

核心提示:《马嵬(其二)》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被收录在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李商隐诗两首》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嵬(其二)教案,以下包括导入新课、相关资料、诵读感知、诗歌欣赏等等,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

  《马嵬(其二)》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被收录在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李商隐诗两首》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嵬(其二)教案,以下包括导入新课、相关资料、诵读感知、诗歌欣赏等等,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相关资料
  1、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马嵬(其二)作者李商隐)
  马嵬(其二)作者李商隐
  2、马嵬之变:安史之乱潼关被攻破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
 
  三、诵读感知
  1、范读
  《马嵬其二》
  作者: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诵读
  马嵬(其二)朗读视频
  
 
  四、诗歌欣赏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为题材写作的,哪几句诗写了马嵬之变这一事件?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1)颔联分析
  a、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b、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c、“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d、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对比反衬手法
  “鸡人报晓筹” 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2)颈联分析
  a、“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明原因,但原因很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b、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对比
  “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颔联、颈联二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兵变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嘲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
  2、 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明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a、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表明不可信的?
  明确: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b、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3、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明确: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a、从内容及手法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明确:对比
  四十多年贵为天子却无力保护心爱女子,与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形成鲜明对比。
  b、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反问。
  普通百姓卢家能保住莫愁,唐玄宗贵为天子却失去了最爱的女子。
  c、这种情况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正常。
  唐玄宗沉迷声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自然无法保住杨贵妃。
  d、这一反问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感情?
  明确:“讽意至深”
  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4、倒叙手法的使用
  从事件发展的过程来看,应该先有“马嵬之变”,后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明确:倒叙。
  从整体上看是的诗歌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之间的对比
标签: 高二语文


相关内容

高中语文热爱生命作者汪国真
高中语文热爱生命作者汪国真

高中语文《热爱生命》原文及作者汪国真个人简介、课文赏析等内容有大瀚教育小编整理发布,装载请注明出处。 《热爱生命》全文 作者: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


哈姆雷特经典台词
哈姆雷特经典台词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


话剧《雷雨》剧本
话剧《雷雨》剧本

以下是完整版话剧《雷雨》剧本,《雷雨》成功地运用了悬念这一艺术手法。剧作的人物只有周家和鲁家的8个人,但人物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曹禺善于在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展开人物关系时,造成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完整版请点击下面链接下载查看。 话剧《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