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时间:2015-12-02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次
核心提示:《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中的一篇课文,收录在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同学们在学习此课课文的时候不仅要理解文章大意,更多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从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导入课文 同学
《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中的一篇课文,收录在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同学们在学习此课课文的时候不仅要理解文章大意,更多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从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
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孟子像

2、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吧。
三、熟读课文
2、学生齐读全文。
3、教师纠正、强调易读错字音。
【易读错字音】
好hào战:喜好征战。
数罟cùgǔ:密网。
弃甲曳y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洿wū池:池塘。
鸡豚tún狗彘zhì:豚,小猪;彘,猪。
畜xù:畜养。
孝悌tì:尊敬父母礼敬兄长。
庠xiáng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颁bān白:(头发)斑白。
饿莩piǎo:饿死的人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yì,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wàng,为王,称霸)
不可胜(shēng)食也:(胜,旧读shēng,意为尽。做“胜利”讲的时候,读“shèng”)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轮流先朗读后翻译,一人一句。
2、教师点拨,依据课文注释强调重难点字词以及语法。
【语法知识】
1、一词多义:
·时,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王,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2、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
3、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
【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
【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
五、理清文章思路
1、指出连接全文层次的三个关键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进行划分
第一部分:(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3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67)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标签:
高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