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
时间:2015-12-03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次
核心提示:《师说》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师说教案中包括了课文的简介、课题解释、课文《师说》分析等等重点知识点,同学们可以根据此《师说》教案来预习本篇课文。 一、导入新课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
《师说》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师说教案中包括了课文的简介、课题解释、课文《师说》分析等等重点知识点,同学们可以根据此《师说》教案来预习本篇课文。
一、导入新课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文化大革命时的“臭老九”之称便由此而来。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图为韩愈肖像)

二、解释课题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说”怎样理解?
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但比“论”随便些。
三、分析课文
1、古之学者必有师。
—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表判断。 “所以”,用来作……的。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请学生翻译)
“生乎吾前”,状语后置,可译为“在我前面出生”也可译为“出生在我的前面”。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也”只表停顿;“先乎吾”状语后置。
“吾从而师之”,“从”后面省“之”;“师”,以之为师。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无论;贵贱少长,形容词作名词。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5、划分段落层次
①老师的作用 ②从师的必要 ③从师的态度
6、“古之学者”、“古之圣人”、“好古文”、“能行古道”,四处地方提到了“古”,这个“古”究竟指哪一历史时段?为什么?
①从文中所提及的内容来看:
圣人提到了孔子,孔子,春秋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书籍提到了“六艺经传”, “六艺”,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的经文和有关其解释的“传文”。
②从作者提倡的古文运动来看:
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从初唐陈子昂开始,到晚唐杜牧结束,历时二百多年。主张“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提倡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称“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经过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被苏轼赞为“文起八代之衰”。
至此,文中“古”所指时间昭然若揭:先秦、两汉。
标签:
高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