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时间:2015-12-05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次
核心提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中包括导入新课、解读小序、问题切入、探究提升、评价迁移等等教学步骤,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根据此教学设计来学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找答案,希望大家都能完全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篇课文。 定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中包括导入新课、解读小序、问题切入、探究提升、评价迁移等等教学步骤,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根据此教学设计来学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找答案,希望大家都能完全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篇课文。
一、导入新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曾说“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庄子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图为苏轼小像)

1、观看视频,听读全词,整体感知,正字音,正句读。
2、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听老师读,解决疑难字句,了解词的大意,听出画面、听出情感。
问:本词上下阕各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
4、学生一起朗诵,争取背诵,进一步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5、讨论交流,解读全词,畅所欲言,展现个性
(1)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代表性问题,讨论解决。
(2)谈谈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请说明理由。你觉得苏轼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教师明确讨论重点: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分析手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师概括:人生的一些哲理。
三、整体讲解全词
1、上阕解读
2、下阕解读
3、问:怎样理解词中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师明确: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候,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
四、探究解析苏轼的思想体系
1、问:词人写到“归去”,苏轼现存词作中,“归”字出现了一百余次,但词人从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归隐,支撑他的是什么力量?
教师明确:a、儒家的入世精神;b、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
2、问:苏轼的思想是不是只有儒家的经世济用?
教师明确: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道佛兼容并蓄,但基本思想还在儒家的用世观点之内。
五、归纳
作品主题: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他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藐视祸难,旷达脱俗的智者襟怀。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视频
标签:
高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