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热爱生命》是米歇尔埃康蒙田的一篇散文,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此文被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短文三篇》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完整版热爱生命教案。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配乐朗诵汪国真的《热爱生命》导入课文。 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是米歇尔·埃康·蒙田的一篇散文,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此文被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短文三篇》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完整版热爱生命教案。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配乐朗诵汪国真的《热爱生命》导入课文。
热爱生命
作者: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这是一种心态,这是一种境界。我不去想是否怎么样,突出的是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无论成功、爱情、奋斗历程还是未来 都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坦然,不管平坦泥泞还是寒风冷雨,既然选择了便只顾风雨兼程。热爱生命,不是因为想要获得而去热爱,而是因为热爱而最终获得。
今天,我们将借助蒙田的
《热爱生命》来进一步领悟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本真。(板书课题)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要做到有的放矢,下面请看本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有哪些?请大家齐读一遍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展示
1、知识和技能: 理解体会蒙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阐述。
2、过程和方法目标 : 理清思路,品味文章朴实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学习课文,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三、学案反馈
(一)、关于作者和文体(学生概述与多媒体展示结合)
①蒙田(1533——1592),是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几乎把毕生精力用在对人性种种形态的审视和研究上,撕去一切人为的伪装,揭示人的本来面目。所以,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他的《随笔集》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热爱生命》作者蒙田)

② (关于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
(二)、【重点字音、字形、字义的积累】
1、注意括号内字的写法(齐读)
枯zào(燥)无味 赋yǔ(予) zào(躁)动不安 wǎn(惋)惜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义并学会运用
A 垂暮之年:(喻)老年 垂:接近;暮:黄昏
B 稍纵即逝:指某一事物消逝很快
C 丰盈:①(身体)丰满 体态丰盈
②富裕、丰富 衣食丰盈
D 消磨: ①度过(时间,多指虚度) 消磨岁月
②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 消磨志气
四、阅读思考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热爱生命”这个标题的时候,脑海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为什么要热爱生命?怎样热爱生命?板书写出问题。)请大家带着这两个疑问,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看看蒙田是怎样回答的。
1、请一个组领读第一段,齐读第二、三段。
明确:①因为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是自然的厚赐,优越无比,所以要热爱生命。②享受生活,珍惜光阴,增加生命的分量。(你有更好的热爱生命的方法吗?)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下面就让大家用活动来体现生命吧!
2、全文是由哪个词语引出话题的?对这个词作者是如何阐述的?大家觉得这个词和“生命”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明确:①“度日”。②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因为不能让生活中的挫折、不愉快的事破坏生活的兴致,“细细品尝” 是为了更充分地享受生活中的乐趣。)③生命和度日密不可分,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所度过的每一天组合而成的。同时,作者从如何度过生命中平凡的每一天这个稀松平常而与我们人人都紧密联系的话题入手,也会给读者带来一种熟悉亲切之感,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
3、文中还提到了哪些人对生命的理解是不同的?通过对这几类人的对比描写,概括一下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
明确:“哲人”:“打发”“消磨”“回避”“无视”它,仿佛生命是“苦事”“贱物”;
“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我们的生命是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糊涂人”:把希望寄托于来世。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待生命始终抱着热爱、感激的态度。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马观花似的随手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所以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同样,生和死是无法分开来说的,有生就有死,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如果说第一段讲述了生命的常规状态,那么,第三段就补充了生命的特殊状态——死亡。
4、作者热爱生命,那为何在第三段中说“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作者对“死亡”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而作者之所以不感到死亡的恐惧,随时准备告别人生也毫不惋惜,也就是因为他乐于生。
作者对死亡抱着坦然的态度。
标签:
高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