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浸润式阅读教学——低年级阅读课教学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时间:2017-09-1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小学语文教师》20175月刊到了,翻开卷首,李竹平老师的《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需要》,映入眼帘,我喜欢读卷首的文字,便认真读了起来。这一读可是让我如沐春风呀!文中的观点使我如醍醐灌顶,真是恍然大悟!我的语文课的新设计,常用的教学环节“师生对话读

《小学语文教师》20175月刊到了,翻开卷首,李竹平老师的《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需要》,映入眼帘,我喜欢读卷首的文字,便认真读了起来。这一读可是让我如沐春风呀!文中的观点使我如醍醐灌顶,真是恍然大悟!我的语文课的新设计,常用的教学环节“师生对话读”、“师生表演读”、“我来扮演谁谁谁”,学生特别喜欢,我也得意洋洋在教学反思中写到教学的快乐和成就感。却一直没有一个理论来描述,也苦于不知道怎么来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李老师文中的语言简直就是在解读我的教学思想。这就像迷路的人突然找到了路!迷航的舵手看到了灯塔!我欣喜若狂!打开电脑,整理摘录。正好下周我们低年级语文组的教研主题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我可以有理有据的发言啦!

呵呵!发言稿如下:

观点:低年级需要浸润式童话,浸润于童话的语言,以感性的方式进行语言积累,促进其语言的“自动化”运用。延伸到其他体裁的文章,我认为都应该是“浸润式”阅读!

依据:“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但不同学段的落脚点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孩子阅读文字形式呈现的童话,通常要经历一个从文字到形象的转换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读出情境和画面感。这时候要培养的,是学生通过阅读将文字信息与其表现的形象、意义顺利对接的能力。语文学习最终指向的都是言语思维的发展。言语思维的发展是有路径的,先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在形象思维的辅助下实现言语思维的生发;随着学生新知的发展和语言的积累,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概念的理解、学习、运用成为言语实践的需要;而言语思维发展的最高层次,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比翼双飞”,这时候语言文字运用就臻于化境了。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习童话文本,目标定位可以是进行不同表达特点的对比,从理性角度认识童话,解读童话,分析体会童话语言。

教学目标设定:低年级的课文学习,比较适宜的目标是抓住具体词句,边读边想象,体会句子里表达的感情,感受文本语言的生动形象,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方式:“浸润式”阅读教学是怎样的呢?“读”是最佳的学习方式。确定了课堂学习目标,还要将文本解读与具体的学习形式和活动联系起来。这样一篇充满情趣的文章,“读”是最佳的学习方式。怎么读?都正确、读通顺是基础,读出词句表现的形象和画面感。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师生可以边读边做动作,将体态语言、形象思维与言语意义融为一体;师生合作读,学生都描写的词句;代入角色读,童话的形象、趣味、语言,就同事被学生内化了。这样,一节课实践,达到熟读成诵是完全可能的。

(我以前的手写教学反思里有好多篇是得意洋洋的教学体会,都是课例,发言时我就拿来直接用啦!不过遗憾的是,我此时肩膀疼痛难忍,不能把手写稿录入电脑。有空补上吧。)

注:北京市亦庄实验小学李竹平老师的《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需要》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2017.5 标签:


相关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最新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最新版)》

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与特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培训提纲)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现代教育观念。 ──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最新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最新版)》

第一学段(1~3年级) 综合与实践 例20 图形分类。如图6所示,桌上散落着一些扣子,请把这些扣子分类。想一想:应当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根据分类的标准可以把这些扣子分成几类?然后具体操作,并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把结果记录下来。 图6 [ 说明 ] 本活……


小学老师教研文章 抓住学习数学的精髓 培养
小学老师教研文章 抓住学习数学的精髓 培养

数学家M克莱因在他的名著《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指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想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摘自:数学家克莱因的名著《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