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中存在问题与对策教学论文 作者: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 张丽红 探究式学习在课堂中应用得很广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实践者对探究式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新的理念和实际教学的有效操作之间存在着差距,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下
分4人一组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略。 师:刚才同学们从120÷6O=2的例子中发现了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那么,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其他例子来验证这一规律吗? 生
试着独立举例)略。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举例、验证,师生共同归纳,并媒体出示结论。 【分析】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即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自主决定的“权力”。 在这个课例中,问题“什么叫商不变性质”是由学生提出来的,结论的得出也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出来的,整个过程看上去符合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在这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空间很小。对于“商不变性质”中的“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一特征,本来应该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出,教师却直接出示给了学生,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设计机械地实施一些简单的计算。虽然有一系列步骤和外显活动,但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空间非常有限。这样的探究设计仍未摆脱灌输的价值取向,只是抓住了探究的形式和外壳,而没有抓住探究学习的核心和本质——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在这一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自主的思维非常少,学生从中取得的收获也是有限的。 可以说,一些课堂中所谓的探究式学习,仅仅是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改革而改革,使探究走向形式化,脱离了探究式学习的根本。的确由于现在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想方设法用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去适应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实践,使之更适于课堂。结果,本应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探究式学习,变成了完全由教师独自把持和严格控制的探究活动。这种与探究式学习本质相对立的他主探究活动,是当前实践中教师对探究式学习理念的曲解和驯服。当然,探究过程之前和之中教师的过多指导与过分干预,的确减少了学生犯错误、走弯路、浪费时间的概率,但同时也剥夺了学生从错误、挫折中学习的机会。 【对策】从本质上认识探究式学习,尊重学生自主建构的权力。 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本质与核心是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即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自主决定的“权力”。新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起点,主动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大厦。 对于课例中商不变性质内容,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设计:(1)揭示课题:商不变性质;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想知道什么?(2)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教师给予表扬。(3)根据120÷60=2为例,让学生们再写一些除法算式,教师下台巡视,选取有典型正反例子的同学,让他们把自己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4)研究黑板上正反例子的算式,哪些算式的商仍等于2,把这些算式再分成两类;分别观察这两类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其他算式的商为什么变了?(5)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在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中,教师首先应该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推到主动的位置,把知识建构的“权力”交与学生。让学生敞开思想,主动参与学习,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当然,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数学探究的过程中往往达不到理想的状态。比如探究中易被材料本身所吸引造成探究重点偏移,探究的结果不够全面准确,探究的方法不够灵活多样等等。这时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 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实现教学目标和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素质。但是教师只能起到指导作用,而不能控制或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更不能替代学生思考。 三、问题三:对学生探究结论的评价不当 【课例主题与来源】 “素数和合数”教学片断,来源于听课。 【班级基本情况】四年级 【内容描述】 1、老师选了班上一些学生的学号,让学生找出这些数的约数,教师告诉学生根据约数的个数来把这些数进行分类。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类的情况,班上出现很多种分类。 3、组织学生对这些分类进行讨论。让学生评价,这些分类哪种分类好,好在哪里?学生的交流很踊跃,而且有一些争论。 4、最后教师介入:那么到底是分得多一点儿好呢,还是分得少一点好呢?老师比较赞成分成3类的。谁来说说这样分类的理由?并由此阐述:我们把这样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叫做素数,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叫合数,1既不是素数又不是合数。
标签:
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与特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培训提纲)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现代教育观念。 ──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 ─……
第一学段(1~3年级) 综合与实践 例20 图形分类。如图6所示,桌上散落着一些扣子,请把这些扣子分类。想一想:应当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根据分类的标准可以把这些扣子分成几类?然后具体操作,并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把结果记录下来。 图6 [ 说明 ] 本活……
数学家M克莱因在他的名著《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指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想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摘自:数学家克莱因的名著《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