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课堂上的艺术美----读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有感
时间:2017-09-1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自小我们都听长辈们不停的在耳边念叨要多读书,读书后我们就有了书中的“导师”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会理论的背各种读书名言,激励自己,可行动中我们又步履匆匆,甚少读书。孟子有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那我们可以有忙碌的读法,选择自己迫切需要的书籍
自小我们都听长辈们不停的在耳边念叨要多读书,读书后我们就有了书中的“导师”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会理论的背各种读书名言,激励自己,可行动中我们又步履匆匆,甚少读书。孟子有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那我们可以有忙碌的读法,选择自己迫切需要的书籍。
身为教师的我,尤其是语文教师不能只是给人空有其表的文人罢了。先给自己定个子目标,从趣味语文课堂开始。所以在假期期间我选择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现代的孩子愈来愈聪明,学习的渠道也多了起来,他们不仅会选择书目,也会选择和“挑剔”老师。作为班主任时常会发现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这个任课老师的呢?此时这样教师的信服力和原则要随着学生的调皮捣蛋而要渐渐地降低?当下我认为信服力不仅是管理学生的能力,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这不正是语文学科上的创客教育。
从王老师书中品到诗意语文的魅力,悟到语文学科的创新艺术。先来说说什么是“诗意语文”它听起来是一种虚构、一种幻想,而恰恰相反的是学生能够诗意地栖息在语文的大地上,其所倡言的正是“语文大地”。他的每节诗意语文课堂从来都不回避“训练”,王老师处理“训练”有两种表达方式和艺术:1、教师有着明确的训练意图,学生能够明确的知道训练意图;2、教师有着明确的训练意图,学生却毫不知情。自然而然的接受训练,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有机训练。如《荷花》一课,引导学生对“冒”字的研究,当问到这个字用的好的地方,学生说:“说不清”,此时王老师幽默风趣的说:“说不清是正常,说得清才是超常”这是一种有意识提问的方法,当学生说不清时,王老师并没有放弃继续提问:“那如果换一个词呢?”学生说:“露、钻、长、顶、穿、伸”此时的学生依然说不出叶圣陶先在“冒”字用的艺术。紧接着说:“不着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花时间慢慢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作‘冒’?”这不就有了诗意语文研究的材料了。让学生畅游在花海中,花即是人,人即是话,这就是一节彰显人花合一的诗意课堂。就不会在王老师一遍遍的追问“冒”的问题上而感到枯燥,少了些刻板的问答模式,多了些灵活性的思考,教师还愁自己的语文课挖掘的还没有深度?渐渐地也就体会到诗意语文的教法。近期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每每畅游在诗词海洋中的我们还有理由不坚持读书吗?
所谓诗意语文就是一种教师良苦用心的钻研人课合一境界,每次不论是看王老师的书籍还是听观摩课,总是把我们带入情境之中,忘记手中准备记下的笔记,在课堂中还能看到王老师的人品,真是人就是课,课就是人。就这样我不仅喜欢上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课,更欣赏他刻苦钻研精神及身上散发出真正的文人气息。
出自 小锦囊 的博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