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浅谈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教学论文 摘要: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度注重所谓的“解题经验”,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的培养。本
浅谈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教学论文
摘要: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度注重所谓的“解题经验”,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案例,通过“联系实际增强体验”、“动手操作,积累经验”、“引导推理,收获经验”、“抽象具体化,形成经验”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关键字:数学活动经验;动手操作;有效性;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四基”,即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将“双基”拓展为“四基”,体现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理解,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可以得到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数学的发展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也积累了经验。
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体验,学生的年龄越大,认知水平越高,学生的体验会更加强烈,学习和运用这种体验的欲望就会更强,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应以学生为本,尽量以学生的实际年龄段,去设计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认真研究学生。既然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对学生来说这么重要,是数学老师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之一。那为什么小学生的基本活动在以前,即使是在现在依然得不到部分老师的重视呢?
一、“成绩”第一,观念不改
部分数学老师长期以来,在教学上,一直都是“牵着”学生走。交给学生
考试需要的,而基本的活动经验就变成“填鸭式”的讲授、练习、以题海战术取代了基本活动的培养,老师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成绩获得分数的提升,也不断有其他老师运用这种模式“尝得甜头”,因为这样不断的解题、练习,让学生“熟能生巧”,导致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思维单一、死板,学生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没有得到一个长期性、有效性的活动经验的培养。终归到底,还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二、课标了解不够,过度依赖多媒体
以前是“双基”,现在是“四基”,但是部分老教师们对课标并不了解透彻,或者有选择性放弃。数学基本没有办法考核,也无法体现在学生的试卷上,加上老教师长期的教学模式影响,又没有过多精力培养活动经验。另一方面,新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觉得活动经验可以在屏幕上获得。投影器、投影仪、白板等教学仪器设备的出现,给老师们的教学带来便利、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过度的使用,比如剪对称图形、剪拼圆等教学过程需要学生动手,以增加他们的活动经验。但是在一线的部分教师,直接在屏幕上演示,甚至直接给出公式。学生记不住公式,不理解公式。如果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参与进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体现了活动经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数学素养,那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1]
教学论文, 小学生, 关键字, 基础知识, 年龄段
一、联系实际,增强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学习的内容如果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无疑能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所以,我们要以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为载体,环环紧扣,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指导作用体现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真正关心的、真正想知道的。[2]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时、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出示一幅四格漫画图,图中是班上某一优秀学生的一天作息时间,一格一个学生常见的场景,如起床,上学,吃午饭,晚上睡觉等。老师问:“这是我们班哪位同学一天的生活情况,你知道吗?”这样贴切学生生活的漫画,简单的问题开始,学生很开心,纷纷回答。老师接着问:“这四格分别说的是什么生活什么情况?”学生回答:他6点半起床!7点30分上学!11:30吃午饭。晚上9点睡觉。教师接着说:“我们在平时要养成好习惯,按时起床、睡觉,才能健康成长,我们每天都要看时间安排我们的作息,所以我们是不是需要能和闹钟做好朋友?”接着拿出钟表开始学习时、分。
二、动手操作,积累经验
越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越是学生动手操作过的,学生越容易记住。前面说过,虽然现代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但无论课件制作得多么精美,老师讲解地多么到位。没有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就是一种失败的教学行为,学生亲历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的活动经验积累的重要一环。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内角和》,老师分别发给学生三张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纸品,可以要求学生:
1、分别用量角尺测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求出它们的和。
2、分别把三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将每个三角形的角的顶点拼拼试试。
3、通过折叠的方法,将角的顶点重合并依次拼在一起。
学生在经历以上的三个操作方法后,应该印象深刻。且学生在活动中感到成就感,会牢牢记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这个教学过程,学生的手动起来了,脑也动起来了,从而积累了活动经验,能掌握新知识的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三、引导推理,收获经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的是主导者,老师通过丰富的语言组织、巧妙的流程设计,让学生的活动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连接起来,思维跟着老师走,手跟着思维动,有机地使操作、思维、语言结合,从而收获有效的活动经验。
例如:在六年级的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中,
师:要研究圆锥的体积你想选择哪一种立体图形来作为研究的工具?
生1:圆柱体。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它和圆锥的共同点很多,都有一个曲面,而且底面都是圆形。
生3:我猜想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