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人们总说相见恨晚,既已相见,不早,也不晚,正当时。就如我和苏州大学的遇见,早了,可能也体会不到专家所说的话的精髓。正是这几年在工作室的成长,在自己的思想急需一个思考沉淀的时候,迎来了这次培训,刚刚好。 学习的这几天正好赶上江南的梅雨季节。每
人们总说相见恨晚,既已相见,不早,也不晚,正当时。就如我和苏州大学的遇见,早了,可能也体会不到专家所说的话的精髓。正是这几年在工作室的成长,在自己的思想急需一个思考沉淀的时候,迎来了这次培训,刚刚好。
学习的这几天正好赶上江南的梅雨季节。每天撑着伞,踏着青石板,来往与苏大这座百年老校,看着那青草红墙,仿佛时光穿越,触手可及的历史就在眼前。听着教授的讲座,心是如此的安静。
苏州园林文化中的教育之道
提起苏州,不得不说园林。我们的第一节的讲座就是围绕园林讲的。
夏骏老师从苏州的名字讲起,从铸剑说起,现在的街道名字中还保留着历史文化。从苏州园林最早的主人们谈起,园子不仅诉说这这些文人的生活,也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文化,更让夏教授从中看到了教育。一是自然,自然之道。二是慢。教育是属于农业的,不是工业化的生产。我们要像农民一样,把每个孩子当成一粒种子,春天播种,然后就是等着发芽,长大,开花,结果……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等待的过程,和我们教育需要守望一样。这这个过程中,农民需要不定期的进行浇水、施肥、除草、培土等,而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要给孩子讲道理,指引正确的路呢?农作物多样,每一样的耕种方法都不一样,我们的学生也各不相同,也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慢慢等待每一颗种子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另外夏教授就苏州园林文化元素的联想与启示中得到的几条教学方法,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首先是从苏州园林的石头选择上看到教学上的四种方法。透: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明确,课堂要凸显学科特点,我是教语文的,语文最主要的是阅读和习作,会与人沟通交流,课堂上的听说读写都是为将来服务的,一定要回归语文本体性教学,对学科知识结构做到心中有数。要很好地研读教材,还有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瘦:课堂教学内容要张弛有度,取舍有数,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教,会的不教,教了也学不会的不教,以后要学的不教,把握好学段要求。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觉得哪哪都是重点,要学会合理剪裁教学内容。漏:教学要学会留白,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给学生发展的空间。皱:课堂要有悬念,节奏上要有起伏变化,要设计问题情境,平静湖面起微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研究问题。
其次是苏式盆景建造上。自然天成:我们老师的教学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也许初期是学习别人的,但在自己的努力下,一定要找准适合自己的,把个人魅力融入教学,形成自己独有的,浑然天成的个性课堂。构思精巧: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是精彩的,但我们只要关注细节处,每节课都有一个小亮点,哪怕只要一分钟,长此下去,不断优化自己,相信课堂会越来越好。文化浓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没有深厚的底蕴,有些文章是看不到深层次的东西的,也不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的,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水平,提升自己的语言品味。
三是园林的造园技巧上。借景生情:没有景物我们借别人的,比如我们要说一个道理,可以借讲故事;事物说不清,我们可以打比方等。景随步移:随着前行,我们看到的景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学中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可以做变式练习,可以联系生活思考问题等等。
生命是一段旅程
这是庄惠芬老师就她的工作室的开展做的报告。我们的人生,是有多段的旅程组成的。在每一段的旅程中,我们要不为彼岸只为海。不能只为了此段的彼岸,只为了终点,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这样留给我们的只有匆匆的脚步声,而那脚步声也随着彼岸的到达慢慢消失在耳边,只是记得走过这段旅程,至于是什么,已经烟消云散了。我们要学会在跋涉中欣赏风景,也许还会遇到不同的朋友,在这段共同的行程中,体会相遇的美好,一路的欢声笑语,一路的浅笑低吟,都会是这段旅程中最美好的记忆。
就如我们路程中和孩子的相遇。我们到达彼岸的不仅仅是只有期末的
考试,还有我们从此岸到彼岸这段旅程中所有美好的记忆。就如工作室的相遇,每次的相聚都觉得时间过得好快。
教育原点的追问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虽然这个观点早已知道,但今天再次敲想警钟。看着陈国安教授那几个大大的书房,再次震撼了。我们在要求孩子好好读书时,我们读了几本书?我们在责备孩子做的不好时,是孩子真的做的不好,还是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呢?孩子出问题,百分之九十出在家长身上。时刻记住教育孩子的三面魔镜:
1、放大镜:把孩子的优点放大来看。孩子有好的表现,立刻称赞,以此增强孩子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2、缩小镜:把孩子的缺点缩小来看。对孩子的无心之错要宽容,淡化他的疏忽,安慰之余在再陪同他一起检讨改进的方式。
3、望远镜:把孩子的前途放远来看,放下焦虑和功利心态。让我们一起陪伴孩子,静待花开!
现行教育体制不尽人意,但不是我们个人之力所能改变的,我们唯有改变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方法,在体制内做自己想做的事。好好阅读,多读点教育理论书和哲学书,提升自己的境界。好好学习新的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
情怀、担当、原创力
在细雨中,我们步行来到这所百年老校——苏州十中。古老的房子是那样的窗明几净,不像校园,更像园林。
百年校庆的宣传片,让我们了解了这所学校的来历。那一草一木,亭台石块,无不在向我们讲述,感觉自己好像置身于那大讲堂,听台上的大师们在讲文哲史经,感受着他们对教育倾注的全部热情和奉献。
柳袁照校长为我们做了报告。他的报告几乎全用图片说话。他从2016年高考作文题入手,引出“看图写话”这个话题。高考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传统文化的写作传统。基于此,柳校长运用图片的形式带着大家一起回顾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在这些古人的著作上,柳校长不仅指出了写作的套路,同时也带领着大家思考:世界万物,都可以作为王安石、范仲淹等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我们如何也能从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中,获得对人生的,特别是对教育的感悟,从而渐渐提升我们教育的品质与境界?
柳校长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出发,向大家一一展示了他是怎么作诗的。一张图配一首诗,几张图成一组诗;一张图写一段感受,由一段感受写出一篇文章。以此告诉我们,做一个有诗性的老师吧,即做一个有情怀、有担当、有原创力的老师!
正值六月份结束,一年过半,再加上听了柳校长的“诗性教育”,随后微信上小诗一首,总结上半年生活,没想到竟得到柳校长的点赞。
2016上半年生活
晨曦日暮
时间匆匆
生活的琐碎
辜负了美好的时光
梅雨江南
走在青石板路上
安静平和
仿佛时光静止
一六年的时光
已过一半
孝顺 感恩 父母
信任 支持 爱人
学习 陪伴 儿子
工作 认真
生活 继续
下半年
还需努力
学科研究
黄厚江老师就教师的专业成长说的最多的就是学科研究。我们每天都在教学,具体教了什么?不知道。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者是我们不善于发现和总结问题,所以我们的科研做的很不扎实。
他的讲座给我的启示:一是写文章,写论文不是讲方法,而是要有储备。这个储备是要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爱自己的课堂,像爱家人一样去爱;然后就是把一个问题想透彻,打破砂锅问到底。二是我们进行学科研究的目的是效用。效指的是效益,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对学生有帮助,也就是要让学生在考试中有效果。用指用处,课上的对学生有用,不仅是应付考试,更关键的长期有用,对学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梁雪菊
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一句话“路虽远,行之将至;步虽小,恒而能达”。我们要坚信自己行走的路,只要在路上,就会离终点越来越近。
习大大今年的建党节又提到了“不忘初心”。我最初是怎样选择教育这一行了呢?当时年少,上师范更多是听家长的。近几年的学习,才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思考,有了认识。我们总是被动地逢迎潮流,但一番繁华忙碌过后,终究意难平的,是自己在此迷失了自己,没有自我。也许,我们应该更简单点,抛开那些世俗标准,往心之所向的地方去。毕竟,过得越像自己才会越快乐。相信自己,你就是影响力;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于洁老师的讲座,三个小时,无人离席,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有和学生之间的故事,那个迟到一年的女生,那个班级的纸片人,那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无不牵引着我们的心,随她一起走进故事。间或听到轻轻的啜泣声,那是被于洁老师深深地感动了。她一袭长裙,瀑布长发,带着江南女子特有的吴侬语言,软软的,很温柔。没想到,她娇小的身躯,竟然有如此强大的内心。那一摞摞的家校联系本,那《致青春》,还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记录着师生的过往,点点滴滴。
联系自己,就感觉差距好大,天壤之别毫不夸张。班主任工作很累,事情很琐碎。她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有的。我不愿意做苦行僧,也不愿意做蜡烛,我愿做有电源的灯,唯有生命有质量,教育的路才可能走得长久遥远。”还说“这些别人也许很难做到的事情,我一路坚持下来了,自然而然,不是刻意,也不做作,旁人以为我苦,其实我很幸福。”做一天容易,两天容易,不容易的是一直做下去。这需要坚持,坚守。
在她的讲座中,我不仅感动着,也思考着。除了爱学生外,还需要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需求,随时记录学生的点滴生活,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旅程点缀得花香弥漫。把它们变成我生命的一个部分,就像鼻子和眼睛。我呼吸到了更多新鲜的空气,看到了更多美好的风景。
此后的报告带给我不同程度的震撼和感受。成尚荣老师的沙龙告诉我有改革才教师的成长,而改革来自自己的变化,对问题的思考,思考所带来的困惑,这困惑会促使你去学习,去探索,随之而带来的就是你的不断前进,成长。我们要学会在别人的故事中获得启示,要学会面对看到的问题,现象,行为,去了解其本质,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刘洪老师的讲座告诉我一生做好一件事足矣,做最好的自己!
烟雨细蒙,撑伞信步江南的日子已经远去;青苔爬旧阶,绿藤漫屋壁的景象依稀还在眼前;竹林假山遍布,几番庭院错落的园林,平江路上的青石板,斑驳的墙壁,古朴的石桥,河道两岸的店铺,连同那摇船的阿姨,都留在了记忆里。还有各大名家的精彩报告,也一同留在记忆里,细细回味,慢慢咀嚼。
惠济区东赵小学 毛秋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