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17-10-2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张静 新疆阿拉尔市九团中学 摘要: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小学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的整合都呈现出勃勃生机。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现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张静 新疆阿拉尔市九团中学
摘要: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小学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的整合都呈现出勃勃生机。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所以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有效;课程标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那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收获:
一、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要让小学生在四十分钟内自始至终的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教师只有创造出一个个新奇、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我带领学生进入轴对称图形的专题教学网站,专题网站里含有丰富的资源,轴对称的建筑物、植物、动物、工具还有各种漂亮的轴对称剪纸、窗花,学生们被这些信息所吸引,不仅对轴对称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对轴对称图形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网页中把实物图抽象成数学图形,配合一些揭示轴对称的图形本质的动画演示,学生学习又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轴对称的相关概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先创设一个故事情景:两个人分 1块饼,怎样才能平均分成2分呢?这样自然的引入到新课,先请学生猜每人分得多少块饼,再实践操作分一分,分得半块就要用分数1/2表示,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动脑,初步感知分数的产生,知识的过渡水到渠成。
再例:在教《 7 的乘法口诀》一课,先利用课件展示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误入 7 个小矮人住地之所见: 7 个碗、 7 个杯…来引入,课件所蕴含的情感色彩,使学生感到悦耳目、乐心情,知情融合、起到了以兴趣怡情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广泛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积极交流,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顺利地直观地完成预设目标。
二、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理解学数学
数学的学科特点是比较抽象、概括,而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但他们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时,学生无法知道到底是谁更大,有多大,上这节课时,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在屏幕上同时展示出三个单位的直观图像和与实际事物的对比图,学生一看就很清楚了,对这三个计量单位的使用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
比如:教学《年、月、日》,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知道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日闰年的方法。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呈现的日历来探究每个月可能有多少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以选取不同年份来发现探索出大月、小月的天数,并且由此认识平年和闰年的概念,学生可以从网络中查找资料了解为什么要设立闰年和平年,并且由此在小组内来归纳判断闰年的规律,全班交流,并且全体学生可以通过网上万年历这个小程序举例验证这个规律的正确性,最后在了解了年、月、日之后,学生可以自由地上网查找各种历史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小组内用ppt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发送给每位同学进行交流。这是一节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活动课,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只告诉学生一些平年、闰年等名词,没有告诉学生一个概念的内涵,更没有告诉学生一条规律。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激发了思维,有助于学生探索发现,合作交流,在整个过程中自主地完成信息的收集,转化和发布。这一探索过程是常态教学所实现不了的。课堂由贫乏无味的概念课程转化为有趣的探索过程,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每个人都俨然一个小数学家,在介绍自己的新发现,或倾听或参与探讨。思维的丰富性导致了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最终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知识,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勇于创新,学生自己找到的方法,无比喜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知识用数学
传统的教学中总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于知识的来龙去脉讲得很少,使学生学习时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断层现象的发生,也就阻断了学生向更深层次学习的动机。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将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图、声、像兼具的动态教材,教学内容范围的扩大,更新速度的加快,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而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比如在《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的,因此我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千米”,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