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论文信息技术犹如万花筒使语文课堂五彩缤纷
时间:2017-12-2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小学语文优秀论文信息技术犹如万花筒使语文课堂五彩缤纷 皇姑庄小学 刘福趁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深入课堂,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信息技术犹如万花筒使语文课堂五彩缤纷
皇姑庄小学 刘福趁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深入课堂,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为现代教育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当前多媒体技术如何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要充分有效的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作用,必须重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及其整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恰到好处地利用电教媒体能够使学生在交互状态下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实践证明,灵活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会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
一、多媒体教学能优化教师的备课。
教学是通过信息的传播,促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师必须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多媒体的运用首先优化了教师的备课。
1、优化教师对教学素材的收集
在多媒体软件的制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多方面收集有关的教学素材,力求做出符合教学实际的课件。例如,我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由于圆明园当年的美丽景观都已消失,无法再现,所以为了制作一个合理、有效、完美的课件,我查阅了大量有关1860年鸦片战争的资料和介绍圆明园的文字记载,了解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我又借来了电影《圆明园的毁灭》,反复观看,从中截选了大量反映圆明园景色的画面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片断。再次,教学环节中有一段配乐欣赏,我找来了一些悦耳动听、有艺术表现力的古典乐曲,以求使它和画面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最后,我还从历史课本中扫描了圆明园遗址,看了雷锋夕照
平湖秋月、狮子林等景点的介绍……这些材料的收集,不仅为制作课件做了充分的准备,还使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把握了教学的总体走向。
2、优化教师对语文教学材料的选择
教师对语文教学素材的收集是备课、制作课件的必备条件,而对这些材料的选择又至关重要。课件的制作是为优化教学过程、满足教学需要、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而设计开发的。所以,教师所做的课件必须有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整体性、创造性等。由此,教师就需要在收集的各种素材中做出相应的选择。在制作《圆明园的毁灭》课件时,我选择了符合课文内容的景物画面,剪辑了电影片断,录制了《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旋律优美的古筝曲等,使课件形、声、色之间协调,形成最佳组合的整体效应。在整个筛选的过程中,我结合课文内容,经过优化组合,去粗取精、汰劣择优,确定了本课所需的材料,明确了教学目标和线索,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解决
每篇文章都有其重难点,文章的重难点即是表达的中心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也是近年来小学语文教改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口授来反复说明阐述文章的重难点,但常常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多媒体课件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它能化静为动,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将事物很形象的表现出来。因此,运用恰当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生动活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中,对于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学生较难体会;对于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罪行,也难以理解和想像。如何解决这二方面的问题呢?教学时,我借助图片、录音、影视等合而为一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强化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前所产生的一美一惨、一爱一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首先,借图画想像。我先出示画好的由星星、月亮组成的彩色简笔画图片,让学生理解“众星拱月”一词,再出示圆明园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弄清圆明三园及周围的分布,分清哪是“月”哪是“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图想象,以体会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其次,借音乐想象。第三自然段具体写了圆明园各处著名的景点,我让学生在图片欣赏之余配乐朗读,使学生边听边看,随着乐声到了喧闹的买卖街、泉水叮咚的山乡村野、高大壮观的西洋楼……这使学生进一步领略了圆明园景观的辉煌,心中又怎能不产生热爱之情呢?最后,借影视想象。主要是让学生看看侵略军怎样抢掠、毁坏这座艺术殿堂的电影片断,加深对侵略者野蛮、强盗行径的认识,内心升腾起无比的仇恨。这样,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使学生更具体形象地感知教材,显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的感情行到了升华。
三、多媒体还原课文情境,提高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能力
我们的文本中,有不少课文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感情,非常困难。我们为让学生理解,常采用让学生反复朗读,再加上教师的讲解,然而效果却往往不如人意。但若用上一幅展现情景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或是一组恰如其分的镜头,再配以课文的重点内容或字词,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如上《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所以,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个地学习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音乐配画面读、互相听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情色彩。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们在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围中去学习和体会,更加深了对西沙群岛的印象,也更增加了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教学本课,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爱“东方之珠”——香港及爱祖国的教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