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学 校 平师附小 研训 时间 9月7日 研训 地点 一年级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刘晓燕 研训 人数 4 研训 模式 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参加对象 及有关单位 陈伟、张
学 校 | 平师附小 | 研训 时间 | 9月7日 | 研训 地点 | 一年级办公室 | |
发言人 或主讲人 | 刘晓燕 | 研训 人数 | 4 | 研训 模式 | 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 |
参加对象 及有关单位 | 陈伟、张琛、秦淡秋、刘晓燕 | 联络员 | 刘晓燕 | |||
研训 课题 及 内容 摘要 | 一、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秋天为主线,在赞美秋天、讴歌秋天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识字1》收集了描写秋天的景色、气候和丰收景象的三组四字词语。有些词语对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较生僻,也较难理解,可结合具体情景画面进行教学。真正理解了词意,用心感受一下,会觉得这些词真的很美。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足足百字的小文。文章虽短,却勾画出了一幅秋天山野的美丽图画,道出了劳动创造美的真谛。 《黄山奇石》一文描述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黄山上创造了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奇石多因其外貌而得名。而且一块奇石,就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科普小作品,它以拟人的手法、韵文的形势表现出来,读来琅琅上口。让孩子们在领略植物王国的奇事的同时,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奇妙。 《古诗两首》选取的是苏轼的《赠刘景文》和杜牧的《山行》,是两首描写深秋时节美景的古诗:荷已尽,菊已残,但橙黄橘绿;百花谢,枯叶飘,但枫叶似火。触景生情,诗人怎能不提笔抒怀呢? 《语文园地一》鼓励孩子们由文中走向生活,走进秋天,走进大自然,去发现美、创造美、展示美! 二、学情分析 “年年岁岁花相似”,对于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人们往往不是很关注。秋天来了,又去了,对于八九岁的孩子们来说,秋天是什么?除了树叶黄了,庄稼丰收了,真不知道他们还能说出些什么来。还有就在我们身边的自然景观、自然趣事,孩子们是否用心关注过?通过本组教学,在引导孩子们发现秋天的变化、感受秋天的美、探索大自然的伟大与奇妙的同时,相信他们会渐渐养成乐于观察、勤于发现、用心感受的良好习惯。本单元识字、写字量较大,但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年的自主识字的经历,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相信他们能较好地掌握。 三、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自主识字61个,规范书写4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从文字中发现美,在头脑中浮现美,在朗读中表现美。用心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3.在学文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4.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积淀美,并付诸实践。 | |||||
备注 | ||||||
校 | 平师附小 | 研训 时间 | 9月14日 | 研训 地点 | 一年级办公室 | |
发言人 或主讲人 | 刘晓燕 | 研训 人数 | 4 | 研训 模式 | 低年级词语教学的十种解义方法 | |
参加对象 及有关单位 | 陈伟、张琛、秦淡秋、刘晓燕 | 联络员 | 刘晓燕 | |||
研训 课题 及 内容 摘要 |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言。《课标》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借助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其实,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远不止以上提及的几种。今天 ,我们组里的四位老师一起学习 讨论了低年级词语教学的十种解义方法 。 1、多感官参与理解 2、比较辨析理解 3、分解字义理解 4、联系上下文理解 5、结合做动作理解 6、换词理解 7、创设情境体验理解 8、借助经验理解 9、分解字义理解 10、借助画图理解 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以生为本”,善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相信我们还能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 |||||
备注 | ||||||
论文交流 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教育目标现代演变的一个主要标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
文章 带着问题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显然,“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对于学生的……
最新文章 制造认知冲突 引导主动建构 作者:江阴市教研室 匡金龙 摘要: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不断产生、化解和发展的过程。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应该善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充分激活已有的学习经验,主动建构知识。教师应充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