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教学心得 坚守语文阵地,牢抓语文精神

时间:2018-04-1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一、 在读通课文上,舍得花时间 初读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总体感知时把各段的总起 句组成一首小诗,初知全文内容。检查自学情况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站起来读。朱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第一遍默读,圈出颜色词,第二遍自由读,找出秋天的

一、        在读通课文上,舍得花时间

初读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总体感知时把各段的总起

句组成一首小诗,初知全文内容。检查自学情况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站起来读。朱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第一遍默读,圈出颜色词,第二遍自由读,找出秋天的雨把颜色送给了谁。从今天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读通课文至关重要。

二、        在读准字音上,舍得下功夫

检查自学情况时,朱老师先检查读轻声的六个词语,要求读得好

听一点。接着出示有多音字“扇”的这一句,学生果然习惯性地把“扇”读成了第四声,朱老师详细地教学了生字“扇”的结构、书写和两个读音。另外,朱老师还能及时发现学生朗读时出现的错误,认真给予纠正,如提醒学生“的”读得轻一些,“橙红”不读“登红”。当学生把“温柔”读成“温和”时,老师请学生再读一遍,这一遍学生又没有读好,朱老师鼓励他再试一次。老师如此重视学生的读书反馈,学生的朗读水平怎么能不提高?

三、        在理解词语上,要讲究方法

用动作来演示“你挤我碰”,查资料来理解“频频点头”。理解“五彩缤纷”时,给它找近义词,学生说得不多,老师又补充了几个“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色彩斑斓、万紫千红……”语言就是这样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

四、        在朗读指导上,要落到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学习用标准的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已成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在这节课中,老师能引导、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充分地读,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配乐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五、        在语言的积累运用上,要铺设阶梯

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这是一种积累方式;品读好词佳句,也是一种积累形式。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有一个环节是教师课件出示了写银杏叶和

枫叶的两句话“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句式相同,都先写把什么颜色给了谁,都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而且学生通过朗读也体会到了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然后老师出示了句式和葡萄的图片,要求学生仿照例句来说一说。今天学生说得真好,其中一个学生这样说道:

“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

紫色的葡萄像一颗颗紫色的珍珠,

摇呀摇呀,摇来了秋天的丰收。“

迁移运用时读书内化的最高层次和最后的归宿。语文课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课堂中留出动笔的时间,能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所得“投入周转”。最后朱老师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放手让学生自己写。在他们感悟文本的同时,也抒发一下他们自己对秋天的感觉。这样层层铺垫,水到渠成。
标签:


相关内容

教学论文 几何直观就是画图策略吗
教学论文 几何直观就是画图策略吗

文章 摘要:几何直观主要是借助图形来展开思维,但更准确地理解,几何直观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其价值不仅是“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更在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预测结果”,它已经跨越图形走向直观,直观思维是它的核心和重点。同时,几……


教师文章 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师文章 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优秀论文 摘要:低年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问题结构特征,找准教学的支点;引领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适度进行拓展和提升,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关键词:低年级解决简单实……


教学一得 探析错因 强本固基── “认识分
教学一得 探析错因 强本固基── “认识分

文章 一次小学数学毕业试卷中,出现了如下一道题:“幼儿园老师把4千克饼干平均分给5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的小朋友分得这些饼干的()/(),分得()/()千克。”经统计,此题平均正确率不到75%。其中,前后两空的答案发生颠倒最为普遍,其次也不乏有把4千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