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阅读教学思考与探索文章 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

时间:2018-06-0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欣赏论文 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 沈大安 近年来,“支架式”教学理论悄然兴起。“支架”就是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又称“鹰架”。简单地说,“支架式教学”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搭建“支架”,而让学生自己去攀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支架式

欣赏论文 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
沈大安
近年来,“支架式”教学理论悄然兴起。“支架”就是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又称“鹰架”。简单地说,“支架式教学”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搭建“支架”,而让学生自己去攀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支架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跟课标中的表述相当接近。《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现实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的这种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往往不容易准确把握:有的是“不到位”,缺乏应有的引导;而更多的恐怕是“越位”,教师成了课堂的“掌控者”、“指挥者”。“支架式教学”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作用提供了一种思路,值得我们尝试和运用。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搭建“支架”呢?



一、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活动。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当儿童原有的认知结构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会产生认知冲突,他们想努力去解决这种冲突,或同化,或顺应,引起原有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了发展。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的心向至关重要。教师除了鼓励学生自己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外,有时还需要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让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拓展,从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以中国现代文学名篇《落花生》为例,现在的学生读这篇文章,会提出不少问题。其中之一是:“为什么文中说‘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一位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出示了下面一段资料:

根据这段资料,学生可以推知许地山父亲为民操劳,十分忙碌,很少和家人在一起,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如果联系全文看,许地山的父亲自己就是像落花生那样的人。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了解“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做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而路则让学生自己去走。需要指出的是,提供这种背景知识的时机非常重要,最好是在学生百思不解的时候,也就是处于“愤”“悱”状态之时。现在不少语文课,一开始就来一个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介绍,学生并没有需求,反觉望而生厌。
二、提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既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因为掌握了有用的学习方法,今后学生可以灵活运用,终身受益。我们都知道“授人与鱼”和“授人与渔”的差别,所以要尽量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让学生用有效的方法自己去学习。
还是以《落花生》为例,学生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第一自然段里的“居然”是什么意思?按照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从字面“居”无法推断出“居然”的意思。这时如果教师直接回答,或让学生查《词语手册》之类,答案是有了,但缺少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发现的过程,今后碰到类似词语,还是无法解决。有位老师出示了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提示:

学生按照老师提示的方法学习词语。联系上下文,多数学生猜测“居然”是“想不到”“没有料到”等,他们把自己的猜测代入原句,觉得句义也通顺,最后,用工具书查证,这时很多学生脸上都浮现出成功的笑容。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只是提供了方法,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老师关注的不仅是“这个词”的意思,更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语的。而掌握了这种方法,学生日后不必每遇到一个新词就去翻检字典或词典了。
三、鼓励出声地思考
我们知道,比较复杂的语言表达,需要用思维作支撑。语言的核心是思维。而思维主要借助词汇进行,具有跳跃性,学生的思维往往不严密,缺乏逻辑性,但只是“想一想”而不外显,思维过程是否正确、合理很难检查。所以,单是要求学生“想一想”,很难保证学习效果。而说话则要变成句子,需要有连贯性和严密性。在“支架式教学”中,鼓励学生“出声地思考”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尤其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等思维难度较大的语言活动,都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对自己说”,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同桌相互说、在小组里说、对全班同学说等。在这种“出声地思考”初期,教师自己要做出出声思考的示范,让学生知道该怎么想问题。
对语文教学来说,有些内容不仅可以“说出来”,还可以要求学生“写出来”。学生的思考结果变成了书面语言,更容易检查、指导和矫正。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为例,第二学段只要求口头说说,到第三学段最好能写下来。《落花生》一课,学生写出的主要内容不同:
学生A:这篇文章讲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过收获节,谈花生。父亲问孩子花生有什么好处,孩子们说了花生的好处。父亲说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
学生B:这篇文章写一家人过收获节,父亲告诉孩子们做人要做像落花生那样有用的人,不要做只是好看而不实用的人。
显然,学生B对文章详略的把握、对主要内容的概括要优于学生A。教师通过讲评,可以让学生学会怎样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怎样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等。
教师要搭建好“支架”,前提是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也就是对学生原有基础的把握。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为此,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先研究学生,分析学情,然后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预设各种“支架”。
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辛翠焕老师教学《去年的树》一课,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预设了四年级学生讲这个童话的主要内容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预设如果发生这些问题,教师将搭建怎样的“支架”:
预设1:内容不完整。
对策:再读课文,看看有没有遗漏重要的情节。
预设2:说得笼统。   
对策:教师引导:这种故事性强、人物多的文章,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概括:
(1)先看看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教师板书学生所说角色)
(2)把这几个人物之间发生的事连起来说清楚。
预设3:鸟儿树的下落部分说得啰唆重复。
对策:教师引导:鸟儿问树根、大门、小姑娘的话是差不多的。我们能不能把这几个人物合在一起说?
学习的“支架”跟建筑工地上的鹰架一样,不仅要善于搭建和利用,还要适时拆除。到了学生对某种学习方法已经基本掌握以后,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单飞”。比如理解词语,当学生基本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以后,就不必每一个都到工具书中核查。再如,文章的背景资料开始时往往是教师提供的,到学生知道背景资料的重要性,学会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解读文本方法后,就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获取资料,知道到哪里去获取资料。这时,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不教自能读书”的理想境界。
(原载《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11月号) 标签:


相关内容

阅读教学思考与探索文章 为学生的学习搭建
阅读教学思考与探索文章 为学生的学习搭建

欣赏论文 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 沈大安 近年来,“支架式”教学理论悄然兴起。“支架”就是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又称“鹰架”。简单地说,“支架式教学”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搭建“支架”,而让学生自己去攀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支架式……


课堂教学论文:以学定教 提升思维——对“
课堂教学论文:以学定教 提升思维——对“

==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它又相对独立,因此,这一内容成了众多教师执教公开课的首选内容。笔者曾听了不少教师执教此课,不由也跃跃欲试。 一、这节课“教什么” 从……


优秀论文:第一学段“画图”策略教学浅谈
优秀论文:第一学段“画图”策略教学浅谈

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在学习概念及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借助直观图来帮助理解,这就有必要在第一学段渗透“画图策略”。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已经做了有针对性的安排:在一年级,教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