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周朝一迁都到洛阳成为东周后,天子的权威就基本上消失了,各诸侯国不再听天子之命令。这按着夏商两朝的传统,天子失去权威,昏庸无道,这是要刻亡国的时候了。但是春秋各国愣是没有让周亡国,这是为什么呢?一则,周公建立的宗法封建制度,虽然在天子这里玩
周朝一迁都到洛阳成为东周后,天子的权威就基本上消失了,各诸侯国不再听天子之命令。这按着夏商两朝的传统,天子失去权威,昏庸无道,这是要刻亡国的时候了。但是春秋各国愣是没有让周亡国,这是为什么呢?一则,周公建立的宗法封建制度,虽然在天子这里玩完了,但是在各诸侯国,还在用。所以各诸侯国,还要借用天子之名声,不能取而代之。二则,各大诸侯国相互制约,也没有那个诸侯国有实力能灭掉东周,开朝立代,自称天子。三则,西北戎狄与南方楚蛮实力强大,各国都受到少数民族骚扰,无力灭周。在这样的情况下,各诸侯国用另外一种办法,就是霸主会盟的方法变向的取代了天子的权威。会盟产生的盟主,很多时候,连周室天子,也得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有关天子一样的权威。春秋时的盟主,到了战国时期就基本上没有用处了。战国时期讲究的是实力。如果说,春秋时代没人想取代天子的话,那么战国时可是怡怡相反的。所有的国君都想取代天子。只是实力够不够的问题,所以战国是一个兼并与战乱的时代,春秋时所产的盟约与西周的立法基本上全部丢弃。所以孔子说春秋时,礼崩乐坏。
春秋五霸主要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这五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春秋时期五个有名望的诸侯,五霸亦是“五伯”也。这五位当中,齐桓公与晋文公两位霸主是名则实归的,其他的三位无论是在影响力上,还是在手段智谋上都差了很多。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会盟的国君,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以盟主之身份,要求各个诸侯国尊崇周天子,共同对抗外来游牧民族的侵略。并且他的盟主权威也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说简单一点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齐桓公后,晋文公做为盟主的影响力是最长的,晋文公后,晋基本上做了一百多年的盟主。口号也差不多也是“尊王攘夷”没有太大变化,都是借天子之名,行自之事。楚庄王、秦穆公这两们的盟主之威严完是打出来的,靠的是实力。宋襄公知名度就差一些了,而且也是一个有争议的盟主。前期的盟主多少还要讲点道义上的事情,在有军事实力的基础上,还要挂起“天子”的大旗。到了后期的盟主,完全就是靠打了,这也是社会之一变化。
战国七雄是指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春秋与战国之划分,是以“三家分晋”为分界线的。晋国虽然为一代霸主,但是到了后期,国家的大权基本上旁落到大夫手上,国君成了大夫的傀儡,这样三个大夫国,韩氏、赵氏、魏氏,分了晋国,就形成了,韩国,赵国,魏国这三个强国,由于晋国的底子好,所以这三个国家也实力雄厚。加上老牌的诸侯国齐国,秦国,燕国,楚国这样就构成了,战国时期的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并称为战国七雄。战国是一个相互竞争,又相互牵制的时代,各个国家为了图强,变法、外交、计谋无不用到极致,合纵连横精采纷呈。
周公划分了几个阶级,第一级天子,第二级诸侯,第三级卿大夫,第四级士,第五级平民。这样来看,西周是天子与诸侯统治的时期,这个时期天子权威无限,诸侯出谋出力。到了春秋天子权威尽失,成了摆设。就变成诸侯与卿大夫的天下了,诸侯倚重卿大夫,以争取会盟的霸主之权力。到以三家分晋后,就成了卿大夫与士之间相互依存,卿大夫为强国,不顾等级之分别,任用有才之士,战国之名士之外。兵家,法家,改革家一度繁华无比,虽然还有老牌的诸侯国,但是这些诸侯在更多的时候,也变成用士的计谋与能力来治国。所以士成了战国时期最为突出的角色。商鞅,李斯,吕不韦都是士,但是也正是这些人,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我们不难发现,对政权的撑握正在慢慢的向下级发展,这是为什么呢?第一则,士这一级的人口众多。多出贤材也是正常的。第二则,周朝学述的平民化,学术本为贵族之专利,到了周朝人们发明了毛笔与竹简这样的工具作为文化之载体,再加上一些大学者的推动,让士一级人多撑握了文化知识,从而有了参政的资本。第三则,西周重礼,而到了战国时期就变成重实用了。在这种以实用为推动下,选才任人往往不拘小节,士一级往往可以一步登天,直接参与到国家政治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