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心理成长 > 正文

《背影》创意教学设计

时间:2016-08-1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背影,你到底深藏着什么? ——《背影》创意教学设计 执教: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教研室/边玉春 插评:山东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提运福 总评:山东枣庄市教研室/单波 【设计思想】 一、前人传统解读的巧妙量入 孙绍振教授曾经说过:“《背影》从上个世纪20年代


背影,你到底深藏着什么?

——《背影》创意教学设计

 

执教: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教研室/边玉春

                插评:山东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提运福

                总评:山东枣庄市教研室/单波

 

【设计思想】

一、前人传统解读的巧妙量入

孙绍振教授曾经说过:“《背影》从上个世纪20年代写出来,直到现在,80多年期间,文学理论、教学方法和观念,更迭颇为频繁,但是,对于《背影》的解读,却并没有多少进展。”

一直以来,《背影》的解读层面、问题设置、教学设计,几乎一个模子。这便是:

“两条线索”说:

明线:背影。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烘托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别,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

暗线:父子深情。

“四次流泪”说:

徐州见父——难过的泪,望父买橘——感激的泪,父子分手——怅惘的泪,  北京见父——心酸的泪。(这是余映潮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5期“映潮说课”中的精妙解读,此文一发,“四次流泪”说不胫而走,频频出现在多种观摩课上。)

另外,还有“四句话”说、“亲情回归”说、“忏悔说”等等。

以上的解读和设计基本上只是停留在探究亲情层面,教学重点就是“望父买橘”精彩语段赏析。至于父子亲情的复杂性、多元性挖掘得不够深入,文本的章法艺术触及甚少。

毋庸质疑,这些解读和设计曾闪亮于各种课堂,是语文人《背影》教学的传家宝,不可轻易废弃。本设计力求在量入以上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一是把孙绍振教授的权威解读巧妙地融入课堂,传达给学生;二是把余映潮先生反复强调的文章手法教学引入教学。

二、精彩语段赏析的巧妙融入

不可否认,传统的《背影》解读和教学设计自有他们的闪光之处,就像《背影》本身一样成为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师生。有人说,《背影》是不变的,而学生每年都是新的,用“旧”的传统的经典解读,教授一届又一届 “新” 的学生,岂不既省力又高效。但是,孙绍振教授说:“教师有一个如何把学生向当代学术水准的高度引导的任务。”余映潮先生也强调:“深刻、细致、独到的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站稳讲台的资本。”

余映潮先生说,有些经典的精彩语段是永远不能够回避的。如《背影》的“望父买橘”、《范进中举》的“范进发疯”和《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等等。所以,“望父买橘”仍是本设计的一大重点,只是不再仅仅局限于“探、攀、缩、倾”等动词的体验品析,也不再孤立地品析这些词语,而是把动词赏析与前后文联系起来,重在探究“流泪”和情感变化的内外因,深挖父子亲情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由此,把传统的经典语段赏析巧妙地融入情感的探究和主旨的挖掘。

三、名家前言理论的巧妙引入

孙绍振教授“三大错位美”高论的巧妙引入。即:情与理的错位、表与里的错位和时与空的错位。

余映潮先生强化文章手法教学主张的巧妙引入。作为散文经典的《背影》,不仅经典在“背影”,而且经典在“非背影”;不仅经典在人文情感,而且经典在章法技巧。基于此,本设计在立足“背影”探究情感的基础上,还把常被人们忽视的“望父买橘”之前的“徐州见父”“浦口送别”以及文末“补叙大事”“读信思父”在散文中的章法艺术,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初步领会鉴赏散文的艺术美,提高学生解读散文的综合水平。

    插评:文献式对一堂课进行研究,寻找施教的学理依据,提炼出最佳的创意设计,不失为走向语文教学本色的有效途径。

【创意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父子情感的和谐美。

2.探究《背影》的手法美。

教学难点:

1.理解感悟父子之情错位美与和谐美的统一。

2.学习借鉴开头、结尾部分的妙用。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感知文意。

2.积累字词:注音、默字、解词。

3.经典语段读背。

教学过程:

导入 —— 《背影》,人们这样评赞!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诠释“经典”的内涵:“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可谓当代散文艺苑中的一朵奇葩。自她诞生以来,热爱《背影》的人们对她探究的脚步从未停歇。下面是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上相关《背影》论文的标题,他们这样评赞《背影》:

屏显:





……

以上文章,或立足主旨,或立足情感,或立足细节,或立足写法,深探文章的奇思妙谛。使得《背影》经典不衰,历久弥新!

插评:一开场就不俗。评论资料的导入,站在很高的教学高度,引领学生对《背影》进行美点寻踪,这无疑给学生打开了解读的多重视角。同时,也暗示着学生不要把学习局限于一般的阅读,而是用审美的眼睛、研究的姿态,对《背影》作深刻的剖析。

有人更是这样发出了神秘地呼唤:背影,你到底深藏着什么?

同学们,在你的慧眼之中“背影”又深藏着什么呢?就让我们亲近文本,进行一次“探密”活动吧。

【活动一】探密 —— 背影,你到底深藏着什么?

活动设计:仿写句子,概说文意

示例:

背影,你深藏着一首圣爱之歌。

背影,你深藏着一桢展现父子情深的悲凉画幅。

背影,你深藏着一腔款款深情。      

背影,你深藏着一次生命意识中的亲情回归。

背影,你深藏着一曲父子关系和谐美的乐章。  

(活用导语)

学生活动:浏览课文,仿写句子,交流展示。

展示预设:

背影,你深藏着一座巍峨厚重的父爱之山。

背影,你深藏着一坛浓郁香醇的亲情美酒。

背影,你深藏着一段永不褪色的美好记忆。

背影,你深藏着一个“黑”而“闪亮”的中国式父亲。

……

插评:好的学习活动,在于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支架。如何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边老师设计了仿写活动,由读到写,是一种模仿和转化,有利于把作者的情感秘妙和表达秘密揭示出来。但是,要注意的是,示例是引子,有举一反三之效;示例要明示角度,从概说内容、行文脉络、形象特点、情感表达等方面,让学生根据要求展开仿写活动,从而形成类的概念。不要示例满了,让学生重复述说,或无话可说。

【活动二】探幽 —— 父子情感和谐不和谐?

有人说:《背影》,父子关系和谐美的乐章。初读文章感觉朱氏父子的关系似乎并不和谐。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探访人物心灵,对“父子情感和谐不和谐”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从文本找出理由根据,并做简要的阐释。

活动设计:

第一步:小小辩论会,填写辩论卡片。

辩论预设一:

观点

理由根据

阐  释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儿子被父亲的举动感动,留下了感激的泪。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赶紧”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动作之快,对父亲的关爱之切。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一个“又”字,体现了儿子被感动之深,持续时间之长。

“他少年出外谋生,做了许多大事。”

浮想联翩,由衷地赞叹。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真诚地期盼,深切地思念。

 

辩论预设二:

观点

理由根据

阐释

“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做法不仅不领情,还有些反感,父子关系时时有摩擦,有抵触,不和谐。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对父亲的行为看不惯,不服气,甚至瞧不起。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暗笑”发自于内心深处,代沟不言而喻。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北师大版教材主编孙绍振教授对《背影》有着经典的解读,他认为,朱氏父子的情感表现出一种错位美与和谐美的统一。即:(板书)


    插评:这个辩论活动的设计,很容易让学生进入文本细部,通过结合文中语句找到符合观点的依据,在你说我辩中,父子情感的内涵会逐渐浮出水面。

第二步:“望父买橘”经典语段赏析

师生朗读语段,品味动词,赏析妙处。

教师精讲,提炼小结:

情与理的错位:从父亲的角度看,父亲全情投入买橘子,感情占了主导,全然不顾“理性”,不考虑橘子的实用性,不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考虑穿过铁道的安危,等等。这情与理的错位,更加突出了父亲爱子情切。

表与里的错位:从儿子的角度看,儿子对父亲“浦口送别”的表现是不理解,不领情,瞧不起,甚至反感。但这期间,他是把内心的这些想法深藏起来的,父亲全然不察。父子间竟然配合默契,甚是“和谐”。即使“望父买橘”,被感动得流下了泪,也“赶紧拭干了泪,怕父亲看见”,内心是心潮澎湃的,表面却是平静平和。

时与空的错位:“背影”的故事发生在1917年,本文写于1927年,整整十年过去了,作者的身份角色也由一个学生变为教师,由儿子变成父亲。站在十年后,以一个父亲的角色,“在晶莹的泪光中”再来回想那个特殊的时间,那个特殊的地点,那个特殊的“背影”,这时与空的错位之美不言而喻。

这就是《背影》的经典而感人之处,三大错位美内蕴着父子之情的和谐美。

插评:从三个角度的错位揭示“望父买橘”一段写得动人的原因,越是不实用的,情感越为动人,这是文本艺术奥秘的所在。经典语段的赏析,教师就应像边老师这样,引导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会理性地把握,逐步将认识提升到理论和审美的层面。

【活动三】探析 —— 铺叙和补叙多余不多余?

清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道出了对比衬托手法的神奇妙用。而朱自清说《背影》这篇文只是写实,毫无渲染铺衬,以白描的文字,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关键。那么,文章的开头有那么长篇幅的铺叙渲染,结尾又有那么多的留白补叙,是不是多余的呢?我们一起来探析一下。

第一步:探赏1—4段的作用

活动设计:给场景取镜头、配音乐

如果你是纪录片《背影》的导演,会给“徐州见父”选取什么样的镜头?配以什么基调的背景音乐?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预设:

镜头一:远镜头,取景整个院子。突出院子的空旷、萧索。理由是,从视觉的角度烘托家庭的凋敝和萧条,营造悲凉伤感的氛围。

镜头二:近镜头,取景父子的形象、衣着和表情。理由是,初步认识父亲,突出父亲因“祸不单行”而悲苦、失意的心情。

镜头三:特写镜头,取景父亲的眼神表情由悲苦到坚毅的变化,为劝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做铺垫。

……

音乐一:感伤基调的,理由是“冬”“死”“交卸”“狼藉”“泪”等词语渲染了萧索、悲凉的氛围,如果配以感伤的乐调,能够景乐映衬相糅,为场景增加浓浓的感伤意味。

音乐二:低沉基调的,以低沉的音乐烘托家庭的衰落和父子心情的沉重。

……

教师小结:(屏显)


 插评:通过给文章开头的场景取镜头、配音乐,看似闲笔的铺叙,一下子变得有意义起来。

再有,文章在写印象最深的这次背影之前,用将近一半的篇幅写父亲给我送行的件件琐事,写父亲的“罗嗦“、“踌躇“和“迂腐”,写我的“聪明”,这些内容看似与背影没什么关系,似乎课堂上不必讨论。恰恰相反,正是作者做了这么多的看似闲笔的铺垫,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攀爬月台的笨拙背影才能打动人。

父爱的主题才得到一层层的渲染和强化。

第二步:探赏第6段的妙用

活动设计:发挥想象,补写“留白”

文章最后一段说“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又说“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请根据你的预习积累或发挥想象,补写出父亲所做的“大事”和“家庭琐屑”之事。说说文章为什么不把这些事情写进文章。

预设:略

教师补充背景资料:

大事:在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徐州榷运局长等等。……

琐事:

·父亲在徐州续娶了一房姨太太,老家的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后,跑到徐州大闹。就把父亲的“差事”闹得“交卸”了。

·1921朱自清任扬州省立八中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使朱自清非常不满。

·1921年冬天朱自清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这又激怒了父亲,父子从此失和。

·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不准朱自清一家进门,加重了父子之间的怨恨。

……

作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很显然,文章只写“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聚焦“背影”,取舍有度,详略得当,而这些“大事”和“琐事”与《背影》的写作意图无益,所以没有写进文章。

教师小结:(屏显) 

 
  插评:教师在这里补充了一些背景性资料,有效地还原了父亲所做的“大事”和“家庭琐屑”之事,揭开了过往细节:由于家道中落,造成彼此心境不佳,父子间发生过许多冲突,以致形成了深刻的隔膜。而那些曾有过的隔膜与误解,随着作者的悔恨和理解,在文中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就一带而过,不再往深处说了。语文学习要善于抓住作者表达的空白点,抓住作者省略、回避之处,让学生加以补充、丰富,文本事实才能在学生脑海中获得真正的反映和实现。

【作业布置】探微 —— 文章的美点细节

有人说,文章中精美的细节如夜空中闪亮的星星,点亮晴空,耀眼迷人。《背影》的经典在于父子情感的和谐美,在于文章手法的艺术美,还在于精微之处的细节美。文章词语的反复运用可谓别具匠心、精彩无限!请细细品味下面词语的妙处,任选两个,写出不少于100字的赏析文字。

屏显:


   插评:朱自清先生曾说,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下“咬文嚼字”的工夫,对学生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不要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便是言外之意。”余映潮老师在教学《背影》时提出:“《背影》的语言,是反复运用、语中含情的语言。”他曾提炼出上述反复使用的词语,引导学生推敲琢磨。由此可见,余老师对朱自清先生如何选择与控制文字,是有深刻理解的。《背影》文风虽然朴素,但在词句的选择、文章的布局上还是大有考究的。因此,此作业内容可以放到“活动二”中,在课堂上重点品味咀嚼。


 

【总评】

    《背影》作为一篇经典课文,如何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创意设计,对每一位执教者都是一种挑战。边玉春老师从《背影》父子情感的和谐、写得动人入手,解读深刻,设计新颖,归纳起来,这堂课有以下三个特点值得学习。

    一、基于研究:积极吸纳教学理论新成果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脱节。中学语文界与理论研究者各说各话,新的研究成果一直在中学语文的课堂外徘徊。要摆脱这种在暗胡同里的摸索,语文教师必须有一种专业的研究意识,在课堂实践中积极借鉴当代研究新成果(文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美学、语言学等),不断吸纳融合,努力推动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转型。边玉春老师在设计《背影》一课堂时,能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大胆把各种研究成果付诸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整课以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构思课堂,循序推进。“活动一”设计展示了《背影》的各种评赞材料;“活动二”关于“父子情感和谐不和谐”的探讨,引入孙绍振先生的“错位美”理论,从情与理、表与里、时与空,深度分析父子情感的错位与和谐,解密父亲形象动人所在;“活动三——铺叙和补叙多余不多余?”,用文献式的研究思维,通过补充有关背景资料,还原父亲背影内涵,深度体验父亲情感。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向学生传授如何掌握知识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专业,因为学习的专业而变得更加的有效。边老师没有止于理论的借鉴,而是时时把学生置身于研究者的视角,引导学生开展分析研究活动,训练学生养成专业的阅读态度。围绕“父子情感和谐不和谐”,让学生去辩论探究;结合开头的铺叙渲染,让学生想象场景镜头,配设背景音乐,这不仅深拓了学生的阅读视界,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研究思维能力。在赏析父亲买橘板块时,边老师引入错位美理论进行解读分析。孙绍振先生认为:“情感往往超越实用理性,从实用价值来说,是不善的,但是从审美情感来说,可能是很美的。一般情况下,合乎情的不一定合乎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完全统一的,也不是分裂的,而是错位的。”从父亲的角度看,父亲全情投入买橘子,感情占了主导,全然不顾“理性”,不考虑橘子的实用性,不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考虑穿过铁道的安危,等等。这情与理的错位,就是诗意。越是忘却了自己不雅观的姿态,就越是流露出父亲心里只有儿子,没有自己。如果不是这样,父亲很轻松地、很潇洒地把橘子买来了,就光剩下了实用性,一点诗意也没有了。这是美学问题,是实用价值与审美情感的错位。“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边老师成功地对学生进行了审美启蒙,帮助学生擦亮了那双发现美的眼睛,完成了“如何把学生向当代学术水准的高度引导的任务”(孙绍振语)。

二、基于板块:分层推进教学内容

边老师以板块推动《背影》教学,层次清晰、简明。板块式教学是余映潮老师提出的一种教学设计理论,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边老师的《背影》一课,从“把握情感”的角度形成“板块式”教学思路,从整体文意理解、重点语段品析、表现形式运用三个层面构思课堂,形成了有序的三个教学板块。课堂设计遵循作者文脉情思的自然发展,由整体到细节到手法,来深度探讨父子情感的错位与和谐,一层层揭开背影的内涵世界。第一个板块“背影,你到底深藏着什么?”是从“面”上概说文意,了解父子情感;第二个板块“父子情感和谐不和谐?”,通过“望父买橘”这个经典语段的赏析,来理解父子之情的和谐美,是“点”的突破;第三个板块“铺叙和补叙多余不多余?”,则进一步从表现手法这个侧重点,来剖析作者是如何铺垫和蓄积情感的。整节课点面结合,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又集中力量赏析了重点语段和重要手法,一个教学主题,三个层面挖掘,板块清晰简洁,教学重点突出。

三、基于活动:以活动任务驱动教学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满堂问”还在充斥着课堂。如何推动课堂的有效性,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必须把问题式解读转变为可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具体的方法性知识,设计出有效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研读文本基础上充分开展开放型的言语实践活动。活动任务作为牵动教学的一个引擎,是推动整个教学开展的“助力器”与“推进器”。边老师整节课以三个活动推动课堂,有内容、情感的感知与体悟,有语言、手法的品析与探究。活动设计不虚问,都是落在实实在在的学的活动上,或仿写,或辩论,或给场景选取镜头、配音乐,或想象补写,通过这些具体的学习支架,把学生引入到研读文本、语言品味、训练思维、习得技巧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活动任务还妙在转换,边老师创造了情境创设、读写结合、感觉变换、背景还原、想象补写等一系列的教学支点,把不易理解的转化为形象的,把静态的转化为动态的,把空白的转化为写实的,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生深度“卷入”文本的深处探幽发微、沉潜涵泳,达到了一种沉浸式学习的状态。如在探赏第6段的妙用时,边老师设计了“发挥想象,补写留白”的活动,让学生补充出父亲所做的“大事”和“家庭琐屑”之事。补写,就要补充出作者省略的、说得含含糊糊的,这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正是听者有意,父亲读后会心有灵犀。而对于解读者来说,这又是未知的,只有补出这些片断经历,闪烁的泪光背后的深情才能被解读透。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其实,文本中没有说出来的部分,常常反而是至关重要的部分。边老师很好地抓住文章“留白”展开教学,没有让学习停留在文本的表层。稍微不足的是,这里没有必要应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写出父亲所做的“大事”和“家庭琐屑”之事。可以让学生去搜集材料,正如教师所列的事实材料,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补充还原,比较出为什么省略和回避,从而领略到作者如此写作的妙处来。

总而言之,边玉春老师执教的《背影》一文,有着语文老师的激情和研究者的理性。把课堂作为探索语文教学规律的实验场,融纳当代最新研究成果进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活动,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价值,努力探索出了一节简约、实用、可操作的语文课堂。

 

 

 


台儿庄初中语文

三读俱乐部

微信号:tezczyw

投稿邮箱:tezczyw@163.com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相关内容

范文范本: 入团 入党 节日祝福 辞职 个人简历 实习报告 工作总结 申请书 合同 范文 范本 演讲稿 学习资料
经济类: 会计从业资格 初级会计职称 中级会计职称 初级经济师 中级经济师 高级经济师 期货从业 证券从业 银行从业 税务师
建筑类: 建造师 建筑师 环境工程师 安全工程师 土木工程师 电气工程师 设备工程师 化工工程师 环保工程师 结构工程师 造价工程师 规划师 招标师 咨询工程师
资格类: 教师资格证 心理咨询师 人力资源师 理财规划师 报关员 报检员 价格鉴证师 资产评估师 房产经纪人 房产估价师 导游证 执业药师 医师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