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开学了,语文课本第一篇课文是《一夜的工作》。 何其芳写的。这是一篇描写周总理的文章,文字平实,却很感人。 主页君是老师,想上好这堂课。 看了王崧舟的课堂实录,却实在不敢苟同。 不认同的地方之一: 王崧舟老师在处理”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丑化房子曾
开学了,语文课本第一篇课文是《一夜的工作》。
何其芳写的。这是一篇描写周总理的文章,文字平实,却很感人。
主页君是老师,想上好这堂课。
看了王崧舟的课堂实录,却实在不敢苟同。
不认同的地方之一:
王崧舟老师在处理”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丑化房子曾经的主人载沣。他引导学生体会载沣生活的奢华。而实际上,载沣的生活是否奢华并无据可查。相反,历史上的载沣相当的有气节和大义。载沣见德国皇帝拒绝下跪,可谓有气节;新中国成立后主动让出自己的房子(即中南海政务院),可谓有大义。有气节有大义的人,被这样缺乏依据的丑化,实在有些商榷。
不认同的地方之二:
这堂课上完,我不知道学生是否感动,反正我看实录王崧舟老师是被自己感动了。
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推断:学生被感动了。
但是,课后学生的关注点必然是周总理这个人。
但是,问题是:总理确实很伟大,确实也该让学生意识到很伟大,但这不是语文课该有的任务。
一个语文老师不能因为自己体育好,就在课堂上教学生体育吧,因为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任务。
所以,我觉得王崧舟这堂课并不成功就在于此,学生产生了对总理的感动,却没有从文法上获得收获,甚至没有对文法产生疑问,更不要说,产生兴趣。
简言之,如果一堂语文课上完了,学生如果没有对语文本身产生兴趣,似乎就不能谈高效。
所以,课堂上的每一处细节都需要我们严谨的考量。这需要我们用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