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所谓同课同构就是针对共同的教学课题,进行集体备课,让不同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到整合,确定统一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统一的教学设计,使用共同的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由不同的老师进行教学。 原
所谓同课同构就是针对共同的教学课题,进行集体备课,让不同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到整合,确定统一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统一的教学设计,使用共同的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由不同的老师进行教学。
原以为连续听这样相同的两节或者三节课,会很无聊,却没想到听过之后发现:虽教学设计相同,但因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诠释,因教学风格的不同、语言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同,课堂效果也不尽相同。在听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两节同课同构的课后,有三个方面引发我的思考:
一、课前演讲与课内文章是否关联
我校要求每节
语文课课前学生要有三分钟的才华展示,一个班级的学生演讲的是《让我们与文明同行》。在大家点评了学生的演讲之后,老师借着这篇演讲的主题很自然的过渡到了本课的学习上。另一个班级学生介绍了一篇文章《小公务员之死》,这是一篇外国小说,与将要学习的课文没有一点能搭的上。究竟这个课前演讲与讲课内容搭不搭界,我个人以为还是能沾上点边为好,可以是主题,可以是内容,也可以是某个知识点,总之让课前演讲也能为我所用,让整堂课浑然一体。
二、学习目标何为重同课同构,自然学习目标也就完全相同。本课出示的学习目标是“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学习对比的作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应的就是三维目标。因为我们不是地理课,因而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学生读了课文能明白就行;因为我们不是要上环保课,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不着深入探究,而学生在学习此文后,一定会对这一命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我以为本节语文课的重点应当落脚在“学习对比的作用”这一目标上。一位老师的想法与我相同,把大量的学习时间用在这个目标的达成上,而另一个老师则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却用了五分多钟的时间,播放了一个关于罗布泊的纪录片,来解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课堂的重心一下子就倾斜到了人文性上。这个视频的采用,听说备课组里有争议。用还是不用,取决的是老师的理念。
三、学习目标如何来达成备课组的共案是这样设置的:
【整体感知环节】
1.出示罗布泊曾经的图片,从文章中找出一些句子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探讨下列问题。
a作者都用哪些词来写罗布泊的美丽的?
b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c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此段?
2.出示罗布泊现在的图片,从文章中找一些句子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探讨下列问题。
a“裸露”中的“裸”字是什么意思?“脱尽”的“尽”是什么意思?
b“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究竟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地的植被被破坏,”而要说“大地脱尽了外衣”呢?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
c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此段?
【精读理解环节】
1.作者写了过去的罗布泊的美丽,又写了现在的罗布泊的恐怖,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文章中还有哪些对比?
2.探讨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a“盲目”是什么意思?
b人们是怎么做的?
c自然给了人类什么呢?
3.欣赏一段视频
整体感知环节,其实就是对文中描写罗布泊过去和现在语段的品读,在赏析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但是在第一个场景品读结束后,一位老师添加了内容,拓展了许多关于写景的诗句,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让大家感受自然的美好。老师顺势把“自然”板书在黑板上,就为下文“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铺垫。
在精读理解环节,这位老师把欣赏视频的环节去掉,省下来的时间是小组合作完成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感情的读出这些对比;说说对比的作用;谈谈你此时的心情。学生的研讨和交流都很充分,在合作学习中一点一点的掌握对比的知识。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对同学的关于对比作用的回答做了评分,又巧妙的训练了学生的答题规范。“学习对比的作用”这一目标的达成度就非常好。
在完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这一目标时,学生先从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理解“盲目”一词的含义,然后这位老师使用了对题目的换词法,巧妙的过渡到最后一个目标的学习上。“消逝的罗布泊”可以换成“消失的罗布泊”吗?讨论后明确,换消失不恰当,“逝”是(时间、水流等)过去或死亡的意思。罗布泊就像时间和水流一样永远的死亡了,可是让我们痛心的是这样的悲剧依然存在着。接着出示了一组图片——胡杨林的枯枝横在沙漠上;青海湖、月牙泉只剩下巴掌大。当这样一幅幅图片呈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时候,还用得着老师去提醒他们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吗?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学生的小练笔。
一位老师的练笔要求是这样的: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最后的一棵胡杨树,最后的一朵小花,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滴水,最后一条小溪,……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请适当运用拟人、对比等手法,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写出200字左右的短文。
而另一位老师借助了一张图片,把情感继续往前推进了一步。她说:“这里,我找到了一张从卫星上拍摄的罗布泊的图片,大家看它像什么?这就是被称作大耳朵的图片,耳轮是罗布泊退缩痕迹形成的盐层,耳孔是罗布泊最后干涸的部分。由于地形和来水的减少,收缩一次,便留一道波状的湖滨盐壳,于是,照片上就呈现出一道道色调较淡的耳轮。看到这张图片的第一眼,我就在想:罗布泊留下这大耳朵到底在倾听什么呢?还是他也在启迪人类去听听罗布泊的呼吁呢?你认为罗布泊要对人类说些什么?或者你有什么话要说给罗布泊听呢?请你写下来。”两相比较,后者的感染力会更强烈些,学生就会有倾吐的欲望。
记录到此,我忽然又想起了王君老师的那篇文章《亲爱的姑娘,你不一定能驾驭每一件霓裳》,讲一位年轻的老师用了君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其实这就是同课同构的一个案例,只不过在构的时候只有君一人而已。那么,当拿到一篇很好的设计时,我们应当怎么做呢?首先要明白,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并不意味着适合每个班级的学生,适合每个老师的教学风格,适合每个情境下的授课。要根据学情,根据时间,适当的做调整。爱表现的班级就尽情的让他们表达,喜欢自学的班级就尽管自己学习好了,不想多说的班级就让他们写好了……有时候课堂环节的一个微调,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就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描写罗布泊过去和现在样貌的文字,读的环节放在前和后的效果完全不同。以前总以为同课异构是一种很好的教研方式,如今看来同课同构可能更适合目前这种高强度的教学。举全组之力,拿出一份教学设计,再根据各自授课风格和班级特点,略微调整,省时省力。若互相听课,对比学习,取长补短,既有利于资源整合,也可以让大家共同提升。
作者介绍:郝晓琳,山东省烟台第十三中学郑重声明:本期内容为“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yuwenshidi。以下简称“湿 地”)原创首发内容,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载、复制、摘编前,必须得到“湿地”及原创作者的共同授权许可。否则,我们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的相关规定,追究其侵权行为。
语文湿地公众微信号投稿邮箱:tougao@yuwenshidi.com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