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赵亚婷 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自2012年参加工作以来,在教学工作中刻苦学习,不断钻研,曾先后获得官渡区2012年新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官渡区2013年新教师课堂竞赛一等奖;官渡区第一届中学课程标准、教材解读竞赛一等奖;昆十二中
赵亚婷
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自2012年参加工作以来,在教学工作中刻苦学习,不断钻研,曾先后获得官渡区2012年新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官渡区2013年新教师课堂竞赛一等奖;官渡区第一届中学课程标准、教材解读竞赛一等奖;昆十二中2014年二级教师课堂竞赛特等奖;昆十二中2015年“春泥杯”课堂大赛特等奖等荣誉。执教以来,多次指导学生在全国
语文能力竞赛、全国作文大奖赛中斩获一等奖。
内容摘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树立“读写结合”意识,依据篇目特色,有侧重地展开相关“读写结合”训练。本文以《与朱元思书》一文为研究对象,探索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依据篇目特色开展“读写结合”,以及如何真正在课堂上落实“以读促写”。
关键词: 读写结合 文言文 写作训练
“文言文是会呼吸的痛,它存在于语文课本每个角落,读他不懂的时候心会痛,背它不通的累太重。”这句改编歌词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大部分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畏难心理,若再要求将文言文的学习与写作结合起来,“游戏”难度增加,估计“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学生们都会“抓狂”的吧?所以在教授文言文时,如何突破文言文传统的教法,如何让学生喜欢文言文,并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增长学生写作的能力,让学生真正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快乐学习、幸福收获,应成为每位语文老师积极进行思考的问题。
在常规化的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关注文言字词字音的纠正、字义的落实、文句的疏通等基础,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古汉语语言知识的过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够引导学生站在写作的角度深入思考,以阅读促进写作,使文言文教学形成一个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整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曾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并可以相互促进的。
在初中三年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诸多优美的写景散文,它们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资源。故笔者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与朱元思书》为对象,展开了对文言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教学的一次探索。探索过程及探究结果如下。
首先,读写结合教学目标的确立。即如何挖掘文言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点?
“读写结合”训练课程教学目标应当具有可行性与实用性,所以在备课过程中,研读文本时,除要认真研究文言篇目本身的艺术特色以外,还应深入挖掘文本之中可以为学生所学习借鉴的写作知识,即“读写结合”的“结合点”。
第一个教学目标的确立——“学会如何选景”。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上乘之作。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选取了“奇山”、“异水”两个方面来表现富春江的独特美景,以优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
富阳至
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风光。然而在古时众多的山水小品之中,为表现江流之壮美,通常也会描写到夹岸高山巍峨之势,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三峡》一文,除写到江水本身“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奔腾气势以外,也写到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飞不见曦月”的高山之态,因此,就“选景”而言若只挖掘到“写山写水”,是无法成为读写结合的“结合点”的。
但若再细品,就不难发现,在文中,作者对富春江的山水分别用到“奇”与“异”来进行概括,同时对二者还用到了“天下独绝”四个字来进行评价。何为“天下独绝”?即,即便这里写作的内容亦逃不出“山水”二字,可此处的“山水”却是作者眼中天下间独一无二的壮景!所以称之“奇”,所以称之“异”。通过这样的细节梳理,我挖掘出了本文的第一个读写结合的教学点——当我们历览名山大川准备写一篇写景散文时,应当如何选景?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围绕“奇”“异”“天下独绝”等词对学生稍作引导,便不难得出答案——选当地最具特色之景,即写作者眼中的“天下独绝之景”。
再细品第二自然段,不难发现,在表现这“奇山异水”之时,作者不仅从大处着勾勒山水,还借助了许多细节“画山绣水”——挺拔的寒树、清厉的袁鸣、荡漾的碧波,尾尾游鱼等等。作者所选取的这些事物都依附于富春江的山水而存在,同时正因为这些景物的存在,富春
江山、水的才具备了只属于富春江的个性特点,换句话说,这些细小的景物都是富春江山水特征的表现者。所以在学生思考“如何选景”这一问题时,还应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细节,从而发现值得借鉴的选景方法——借助容易突出大景特征的细小景物展开描写。
第二个教学目标的确立——“学习如何绘景”。
基于对第一个问题的探索,第二个教学目标的确立就变得明确得多。“行文之中,作者又是如何运用手中之笔为我们画山绣水,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沉醉在富春江两岸山水之中的呢?”成为这堂课学生需要探索的第二个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在此的基础上,再组织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很快便能找出作者在画山绣水时所运用的那些写作方法——如巧用修辞、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正侧面相结合、融情于景等。
在这样的探索之中,学生既再次熟悉了文本内容,同时又熟悉了写景散文写作上可用的一些技巧手法,对写作有了一定的思考,基本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其次,写作方法及技巧掌握后,如何在课堂之上落实到写?
若只有写作方法及技巧的探究而没有 “学以致用”这一环节,那么这堂读写结合课必然是流于形式而不实在的。所以设计怎样的环节,能够引导学生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之上将本堂课的探究结果落实到写作,便成了这堂读写结合课在设计上必须攻克的最后难关。考虑到最大程度地将文本利用起来,达到读写相互促进的目的,我在文中选择了几个能给学生的写作留下了较大空间的句子,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几种课上自己总结出的写作手法,融情于景,将原文中的以下句子扩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组)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二组)3.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三组)4.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四组)
完成拓写以后,各小组以内部交流,相互点评,相互修改的形式完成这一环节的训练。课堂最后呈现出的成果令人满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将本堂课上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迅速运用到写作之中。
本次以《与朱元思书》为研究对象的读写结合教学仅仅只是我对于“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一教学理念的一次尝试,一次探索。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读与写究竟应该如何结合”的探索仍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