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讨活动记录
时间:2016-08-1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彷徨 一 一行十人,在桐庐教研室俞虹老师和郭炎梅老师的带领下,分乘两辆小车,疾驰在2015年4月13日的杭千高速上。道旁的一切飞速后退,一如时光,去而不返,一如曾经,业已褪去。25岁——我身旁女孩的年龄,一个曾经多么熟悉的年纪,我曾以为我会一直拥有,
彷徨一 一行十人,在
桐庐教研室俞虹老师和郭炎梅老师的带领下,分乘两辆小车,疾驰在2015年4月13日的杭千高速上。道旁的一切飞速后退,一如时光,去而不返,一如曾经,业已褪去。25岁——我身旁女孩的年龄,一个曾经多么熟悉的年纪,我曾以为我会一直拥有,却原来早已是窑头土坯、镜花水月。透过道旁那些沾满灰尘的树枝的间隙,恍惚间,那个背起背包四处游走,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想象的青葱少年又浮现在眼前,此刻他正被岁月爬遍全身,面容憔悴,身材佝偻……
杭州近在眼前。十年前,我在这儿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四年,但现在,我对这儿突然陌生,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熟悉的往事。再遇一 一行十人,走在2015年4月14日杭州支离破碎的街道上。十分钟后,两幢五层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建筑前一块刻着“杭州
安吉路实验学校”的石碑光彩熠熠,提醒我们目的地到了。十年前,我来过这所学校实习,如今却已斗转星移,物我两非。谁也抗拒不了岁月,这样想着,沿着教学楼拾级而上,粗壮的栏杆一路炫耀着自己的坚毅,周边的墙面上错列着或圆或方的图书简介。坐 坐在干净整洁的多媒体教室里。头顶高悬着一条鲜红的横幅,上面写着:“以课程建设促进有效教学,以信息技术促进有效教学”。我四顾张望,几乎是一眼,就看见了久违的杭州教研室的刘荣华老师。他还是那样儒雅地站着,右手习惯性地搭在左手上,微笑着与人交谈,谈至兴浓处,便将右手挥来比去,一如十年前初见时那样。岁月,似乎在他身上凝结,无痕无息,我很讶异。
追寻一 一行十人,听的第一堂课是安吉路实验学校的汤亚梅老师和一年级孩子们带来的《小蝌蚪找妈妈》。汤老师的声音很好听,一开口便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都吸引了去。课前谈话似乎是挺老套的“猜童话”。我打开听课记录本,想着这样的课前谈话是否要记录下来。我决定先听一会,然后我开始为自己的浅薄脸红心跳了,急急拿起本子来记——从最基础的“看图猜童话”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表达欲望,再到“看词猜童话”增加了
语文的味道,接着猜猜班上孩子们自己写的、演的童话故事,让语文贴近生活,回归本真。原来,简简单单看似老套的猜童话也可以这么有梯度,由简入难,从远及近,从文字到实践,从人文到语文。我再不敢大意,仔细地聆听,孩子们在汤老师的带动下,似乎化为了一个个找妈妈的小蝌蚪,他们着急地询问“鲤鱼阿姨”、“乌龟妈妈”,为自己找到了“妈妈”而高兴激动,为自己的身体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讶异兴奋。师与生在课堂里互相交融,知识与情感也在游戏中融进孩子们的心里。蝌蚪找到了妈妈,孩子们找到了语文,而我又在寻找什么呢?我望向刘、俞、顾三位老师,他们此刻竟惊人一致地都在为孩子们的精彩表现用力地鼓掌,满面红光,笑靥如花,那一刻,好像时光从未来过。唐 唐睿老师,也是一名安吉路实验学校的老师,她上的是一堂四年级班级读书会《美人树》。唐老师先和学生们一起梳理了《美人树》的主要故事情节,然后围绕着书本里最大的矛盾冲突——要不要再把脚借给冬小青——展开探讨,最后《美人树》的作者汤汤老师“现身”说法,答疑解惑。整堂课,学生围绕着主问题或思或议,厘清了很多未解的疑团,而我又厘清了什么呢?我再一次不自觉地望向三位老师,他们仍在那里用力地鼓掌,满面红光,笑靥如花,那一刻,好像时光重新来过。我不由随着他们鼓起掌来。来 来不及喘息,研讨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小学语文课程建设经验交流。 首先向我们介绍的是安吉路实验学校,主讲者围绕着《小学童话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从“为什么要研究童话”、“我们已经做了什么”和“我们还将继续做什么”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该校的童话课程建设。这三个方面的安排很有意思,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方法,更有发展方向。接着,萧山区长山小学介绍了《书法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富阳区东洲中心小学则是《本土化经典诵读的设计与实施》。三所学校,三个地区,三种方法,原来语文的课程建设可以如此精彩!鼓掌!大师一 一行十人,端坐在多媒体教室,聆听刘荣华老师《语文课程建设与微课使用的思考》的报告。刘老师逐词逐句地分析了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明确教学目标,改进学习方式,丰富课程内容,保证课程时间为抓手,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有效教学。并根据市教育局《推进杭州教育信息化发展智慧教育行动计划》,介绍了市“微课”研制与使用项目,高瞻远瞩地提出加强微课开发,促进有效教学。秉 秉承“微课”这一主题,退休多年的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为大家解读《翻转课堂与语文微课》。看到这么一位在教育事业上硕果累累,功成名就的老人,在退休多年以后仍然一心扑在语文课改的最前沿,令人肃然起敬。沈老的讲座分为四大板块:翻转课堂的由来,翻转课堂的构成,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语文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沈老认为,“当微课、翻转课堂和作业分析系统连成一体的时候,教学活动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要迎接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挑战!”通观整个讲座,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国际视点与国内流行结合起来,并配上大量的各类微课辅助理解,使得讲座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却能通俗易懂,丝丝入扣,足见沈老的用心与其深厚的语文功底。归来一 一行十人,在桐庐教研室俞虹老师和郭炎梅老师的带领下,分乘两辆小车,疾驰在2015年4月14日的杭千高速上。道旁的一切重又映入眼帘,一如时光,永留心田,一如曾经,记忆犹新。大家热烈讨论着今天的点点滴滴,红光满面,笑靥如花。透过路旁布满灰尘的树枝的间隙,我知道,拂去灰尘,露出的会是日渐浓绿的枝桠。我们承载着责任与期冀,孩子们继承着青春与梦想。 青春如逝,人生当歌。 十人,十年,背包少年从未远去,他正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