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心理成长 > 正文

陈太丘与友期课文介绍

时间:2016-08-1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陈太丘与友期》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 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陈太丘与友期》 南朝宋 出自刘义庆编《世说新

 

《陈太丘与友期》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

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陈太丘与友期》

南朝宋 出自刘义庆编《世说新语》

陈太丘⑴与友期行⑵。期日中⑶,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⑷,去后乃至⑸。

元方⑹时年七岁,门外戏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⑻?”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⑼!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⑽。”

元方曰:“君与家君⑾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⑿之。

元方入门不顾⒀。


注释

⑴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⑵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⑺戏:玩耍。

⑻尊君在不(否)(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⒀顾:回头看。


白话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创作背景《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


原文赏析《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赎了。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 、“乃至” 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人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
(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行文立意

《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

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

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

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文章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

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 “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

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

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

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

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通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

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2] 

语言风格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其间,先称 “尊君”,骤然口不择言 “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3] 

名家点评张豪《何以“方正”?—重读〈陈太丘与友期〉》:《期行》与《世说新语》所载诸多文字一样,尺寸短书,细节微言,记言记事。事因人起,言由事彰,人以言传。全篇寥寥数语,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目了然
,所涉人物形象鲜明。[3] 


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41岁)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录》,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诡异之事。

 

六朝(222–589),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

六朝承汉启唐,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六朝文明”,在科技、文学、艺术等诸方面均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开创了中华文明新的历史纪元。这六个朝代的共同点是都建都于南京,六朝时期的南京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故而得名。

六朝又称六代。吴、东晋、刘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先后建都于建康(吴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因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而得名;北宋的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以此六朝作为正统编年纪事,后人将此六个朝代并称六朝,史称六朝。六朝同时又指北朝六朝。三国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及隋皆建都于北方,亦合称六朝。是后世对三国至隋统一前南北两方的泛称。

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229年至589年),中国南方先后有孙吴、东晋和刘宋、齐、梁、陈6个汉族政权在南京(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建都,史家称为“六朝”。六朝时期的文学与清谈、绘画与书法、陵墓石刻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与同时期的西方古罗马文化同样被认为是人类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

六朝的300余年间,虽然都是偏安政权,但当北方战争频繁,社会遭受严重破坏时,南方战争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加上大批北人南渡,给南方增加了许多劳动力,还带来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创立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历史吴黄龙元年(222年)秋九月,吴大帝孙权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东晋、南朝时称建康),南京第一次成为封建王朝的都城。此后,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此。从东吴到陈朝,中国历史上称为“六朝”或“六代”。六朝时期,南方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

六朝300多年,每个王朝的寿命平均大约55年,轮转快速,觊觎帝位、废黜他人自己登临的不知凡几。

战国、秦汉时代,宿驿的旅店叫“传舍”。颜师古注解说:“传舍者,人所止息,前人已去,后人复来,转相传也。”汉宣帝时的盖宽饶,把富贵变化喻如“传舍”(《汉书·盖宽饶传》)。在战乱之世,人生又如朝露飘蓬。蓬为菊科,飞蓬属,叶散生如蓬,枝大于本,遇风辄拔而旋。曹植《杂诗》写道:“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这便是纷繁复杂的六朝时代:一方面,统治阶层争权夺利,互相掠杀;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往往狂放不羁,谈玄说理,藐视礼法。无论上层王公贵胄,下层劳苦大众,每每向往西方净土,皈依佛教,香花礼拜,企盼来生幸福


六朝三国吴吴(229年-280年)[2] 六朝孙氏基业

吴国的统治者孙氏,是江南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寒族。东汉末年爆发黄巾军起义,下邳丞孙坚到中原镇压黄巾军,后又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因而发迹,名声大噪。后来,孙坚被袁术派去攻打荆州的刘表,在围攻襄阳时,中箭身亡。他死后,长子孙策从袁术那里领回父亲的旧部千余人,自历阳(今安徽和县)渡江到江东,逐步削平各郡的割据势力,兼并了他们的军队,占据了丹阳、吴郡。会稽、像章、庐陵5郡,不久,又袭破庐江郡,夺得袁术部队3万人。孙策依靠周瑜、张昭等南北士族的支持,在江东建立起初步割据势力[2] 。

六朝吴大帝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在丹徒遭仇人刺杀身亡,其弟孙权(182年-252年)接任掌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使吴的势力扩展到长江中游的荆州。不久,据有交州各郡的士燮兄弟和吴建立了联系,于是吴国的势力伸展到了岭南。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吴的政治中心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迁到秣陵(今南京),次年建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建安二十四年(21年),孙权派吕蒙袭取公安、江陵,完全占有荆州。吴的疆域包括今江苏、安徽、湖北的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五省和广西的大部,贵州的东部及越南的东北部。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将统治中心迁至武昌(今湖北鄂城)。次年,孙权称吴王,年号为黄武。吴黄武七年(22年),孙权亲自至皖口,派陆逊督请将大破南侵的魏将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黄龙元年(229年)夏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是为吴大帝,国号吴。同年秋九月,自武昌迁都建业。

吴大帝孙权是三国时一个颇有才干而又好学的封建统治者,辛弃疾曾经夸奖他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为了巩固政权,在重用北方豪族张昭、周瑜、鲁肃等人同时,注意笼络江南的大族,给予世家大族种种特权,以求得他们的支持。吴国的军队实行世袭领兵制,士兵成了将领的私家部曲,父子相承。世袭制的士兵既打仗,又生产。孙权令请将增广农田,在建业和沿江地区大规模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

当时在吴国境内江南广大地区居住着许多山越人,山越人是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为了逃避原来苛重的赋税,逃进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和社会。吴嘉禾三年(234年),吴将诸葛恪率领大军围攻丹阳郡的山越人,采取坚壁清野、断绝粮食的办法,迫使山越人出山求活。诸葛恪把出山的山越人迁徙到外县,挑选丁壮编入军队,其余令居平原,成为郡县编户。这些出山的山越人后来逐渐与汉族融合。

吴大帝孙权鼓励开荒,大力兴修水利,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役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北方南渡的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许多山越人出山定居,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使长江中下游沿岸的太湖、钱塘江流域得到开发,大大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朝衰落吴大帝孙权死后,皇位更迭频繁,宗室和权臣之间彼此残杀。吴后主孙皓荒淫残暴,加重人民赋役负担,又用极其残酷的刑罚任意杀人,吴国已处在分崩离析的状况。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发兵20万,分6路大举攻吴。次年三月,由王浚统帅的伐吴水师首先抵达建业石头城,孙皓出降。吴国呈交晋军的图籍载明,吴国这时有户籍民户52.3万户,230万人口,吏3.2万,兵23万。

吴历4帝,从孙权称帝起,到后主孙皓亡国止,共52年。[2] 


六朝东晋东晋(317年-420年)

乌衣巷-王谢故居

 

西晋武帝司马炎死后,皇室与宗室亲王之间为争夺帝位,相互残杀,爆发了“八王之乱”,并由此引起了中国社会长期的战乱和分裂。西晋永嘉元年(307年),琅琊王司马睿(276年-322年)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出镇建邺(313年改称建康)。他用北方南来的名士王导为谋主,以王导从兄王敦为扬州刺史,又拉拢了江南士族,取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支持。建兴四年(316年),晋愍帝被俘的消息传到建康,司马睿先在建康称晋王,次年正式称帝,改元建武,是为晋元帝。这个建都建康的政权,史称东晋。

依靠南北士族支持建立的东晋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北方南渡士族占据显要官职,掌握大权,南方士族只担任闲职,无实权,南北士族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北方士族中以王氏兄弟权力最大,王导掌政权,王敦掌军机,当时有“王与马(司马氏),共天下”(《晋书·王敦传》)的说法。晋元帝不满王氏专权,就设法抑制他们的势力,引发了大将军王敦叛乱。后王敦病死,叛乱被平定。晋成帝司马衍时又发生了苏峻、祖约的叛乱,不久,被陶侃等人平定,东晋政权转危为安,王导继续执政。王导推行“镇之以静”的方针,注重维护南北大族间的合作,妥善安置南渡北人和南方流民,鼓励开荒,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 [1] 

六朝前期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南侵,祖逖、桓温等有识之士主张北伐。祖逖的军队曾打过黄河,桓温的军队曾抵达长安附近的灞上,由于朝廷的牵制及其它原因,北伐最终均未成功。 [1] 

六朝中期王氏势力渐衰,南渡大族谢氏掌握朝廷大权。晋孝武帝司马昌明推行丞相谢安倡导的“和静”政策,以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求得内部的安定。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北方前秦符坚发兵90万南下,妄图一举灭晋。谢安派谢石、谢玄、桓伊等人率领8万北府兵迎战。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晋军以少胜多,战败秦军,保住了定都建康的东晋政权,使江南避免了一场大战乱。大破坏。 [1] 

六朝后期皇族司马道子父子专权,破坏了多年来的稳定局面。东晋隆安二年(398年),发生桓玄等人叛乱;次年,又爆发了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因刘裕从伐燕前方回师援救京师,孙恩、卢循起义和桓玄叛乱先后被平定。

刘裕(363年-422年)出身贫寒,他参加刘牢之的北府兵镇压孙恩起义,成为重要将领。桓玄叛乱篡位,刘裕起兵平定,迎晋安帝司马德宗复位,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控制了朝廷大权。东晋元照二年(420年),刘裕迫使晋恭帝让位,自立为帝,国号宋,是为宋武帝,都建康。

东晋历11帝,共104年。[1] 


六朝南朝宋南朝宋(公元420—479年)[2] 

(公元420—479年)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是东晋末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力量。他在与东晋四大家族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于公元420年他废掉了晋帝,自立为王,国号宋。为区别于后世赵匡胤建立的赵氏宋朝,史学家常称之为“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出于行伍,自幼家贫。时值东晋末期,民变此起彼伏,朝廷内部斗争也十分激烈。公元402年,东晋大将桓玄乘朝廷实力虚弱,起兵篡位,国号「楚」。刘裕与刘毅等起兵勤王,并最终消灭了桓玄的力量。此后,刘裕率军南征北伐,其势力不断得到稳固壮大,并先后攻灭刘毅、司马休之等实力派,最终迫使晋恭帝将帝位禅让给他,宋朝建立。 宋帝国建立后,北方诸国虎视眈眈,战事不断。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他在位三十年,励精图治,国家生产经济终于有所恢复,遂有元嘉之治。但公元453年,其长子刘劭篡夺皇位,王室诸子争位,帝王荒淫残暴,国家从此一蹶不振。公元479年,宋顺帝禅让给了萧道成,南朝宋灭亡。由于刘裕出身贫寒,又看到了东晋因大族屡屡兴兵反抗而使其灭亡的教训,故而在他登基后,不再重用名门大族。其用人也多为贫寒出身,兵权则主要交于自己的皇子,所以没重蹈东晋发生大族割据的覆辙。然而,由于皇子相互间的争权夺利,最后以至与相互残杀,这是刘裕始料未及的。
公元四二二年,刘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继即位。其中,文帝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年间,是刘宋最繁荣的一段时期,这时南方的经济、文化才真正有所发展。公元四五零年至公元四五一年,宋文帝贸然北伐,与北朝的魏国交战,反而被北魏太武帝率领骑兵集团大举穿插突击,短短两个月就由黄河北岸攻到了长江北岸,使南朝损失比北朝更为惨重;而北朝的远征军将士染病者颇多,国人对此也颇为怨恨,北国政治随即陷入混乱。南北双方无能力再发生大战。从此,南北方相对稳定下来。公元四五四年,文帝薨。文帝死后,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后为帝,但他们俩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仅对诸将疑忌,而且兄弟间相互残杀,政治一度混乱。在此期间,南兖州刺史萧道成趁政治混乱之机而形成了较强的势力。四七九年,萧道成灭宋,建立齐。至此,宋朝宣告灭亡[1] 。


宋历九帝,共60年[2] 


六朝南朝齐齐(479年-502年)[2] 

六朝齐朝前期齐高帝任用寒人掌权,要推行检籍法,严令整顿户籍,提倡节俭,减轻人民负担,与北方通好,维护边境安定。齐武帝萧赜为政宽纾,人民得到10多年休养生息的时机,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2] 。

六朝齐朝末年皇室内部又为争权夺利而不断地相互倾轧和残杀。齐永元三年( 501年),萧道成的族弟、雍州刺史萧衍(464年-549年)起兵,攻入建康,废齐帝萧宝卷为东昏侯,立齐和帝萧宝融。齐中兴二年(502年),萧衍援例“受禅”,自立为帝,国号梁,是为梁武帝,都建康。

齐历7帝,共24年。[2] 


六朝南朝梁梁(502年-557年)[2] 

六朝梁武帝梁武帝为取得士族地主的支持,容纳士族参政,保证他们的特权,同时选拔庶族地主掌权要,控制实权。他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既尊儒又崇佛,广建佛寺,仅建康就有佛寺500余所。他一再诏令招募流民垦荒,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在他统治的40多年间,社会比较安定,为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创立了良好的环境[2] 。

六朝南朝衰弱梁太清二年(548年),东魏降将侯景叛乱,叛军攻占都城。次年,梁武帝饿死台城。梁承圣元年(552年),梁大将王僧辩、陈霸先领兵收复建康,平定叛乱。由于侯景叛军的烧杀抢掠,繁荣的建康城遭到一次重大破坏。侯景叛乱后,南朝在长江以北的土地,尽被东魏、北齐占领,汉中及长江中游以北地区为西魏占据。从此,南朝的力量更加衰弱了。

梁太平二年(557年),在平定侯景叛乱中,壮大军事实力,控制朝廷大权的陈霸先(503年一559年),废梁敬帝萧方智自立,国号陈,是为陈武帝,都建康。

梁历6帝,共56年[2] 。


六朝南朝陈陈(557年-589年)[2] 

陈武帝陈霸先及文帝陈茜、宣帝陈顼,都重视奖励流民垦荒,减轻农民租役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经20多年的治理,遭受梁宋战争破坏的南方经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陈朝末代皇帝后主陈叔宝,纵情声色,不理政事,又造成百姓流离,国家空虚。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589年),已统一北方的隋朝发兵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陈历5帝,共33年[2] 。


志人小说

来源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代表人物:邯郸淳、裴启、郭澄之、刘义庆;代表作品:《世说新语》、《西京杂记》。

其中“志人”这个名称,是鲁迅从“志怪”推衍出来的。“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中国小说史略》又说:“记人间事者已甚古,列御寇、韩非皆有录载,惟其所以录载者,列在用以喻道,韩在储以论政。若为赏心而作,则实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晋。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这里提出的观点很重要,即所谓志人小说,其写作目的,虽仍有记录史实、供人揣摩的考虑,但欣赏和娱乐的特点已经很强。

特点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点:

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

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

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

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分类志人小说按其内容主要分为三类:

一 笑话

二 野史

三 逸闻轶事

作品著名志人小说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具有这种性质而时代较早的作品,有东晋葛洪假托为西汉刘歆遗书的《西京杂记》。其中《王嫱》一则写王嫱因不肯贿赂画师而远嫁匈奴的故事,为后世是个、小说。戏剧中常见的题材。不过,《西京杂记》虽以人事为主,但所涉较杂,而且大多数记载过于琐碎。专记任务言行的,则有东晋中期裴启的《语林》和晋宋之际郭澄之的《郭子》。二书均已散佚。

后世笔记小说记人物言行,往往模仿《世说新语》的笔调,直接仿照其格式创作的,也有很多。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列,如宋代王谠的《唐语林》、孔平仲的《续世说》等,就有近二十种。


志怪小说

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与神仙变化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内容分类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托名东方朔《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旧题曹丕的《列异传》葛洪的《神仙传》托名陶潜的《后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志怪小说,指汉魏六朝时期带有神怪色彩的小说,它们多数来源于巫师和方士的奇谈怪论。

发展汉代以后,儒教、道教和佛教逐渐盛行,鬼神迷信的说教广为流布,所以志怪的书特别多。六朝作品中就有不少以“志怪”命名的。如祖台之的《志怪》、曹毗的《志怪》、孔约的《孔氏志怪》,还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志怪”一词出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现代作家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里就专门列了《六朝之鬼神志怪》上下篇。

现存志怪小说中,有署名汉人之作,主要有题为班固作的《汉武帝故事》、《汉武帝内传》,题为郭宪作的《洞冥记》。

以前研究者多认为出于六朝人的伪托,但近来也有提出不同意见的,对此尚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本书中暂存疑。


教学设想:

《陈太丘与友期》这篇短文选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情节简单而饶有趣味。对于文章的主旨——或者自发地,或者受参考书影响——很多同学认为文章主要讲述了“信”和“礼”的重要性;其实不然,《世说新语》主要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而“方正”篇主要突出人物正直不阿的品行。

在课堂上主要以学生自学和质疑问难的形式解决字词问题,并通译全文,以求完全弄清短文的字面含义。

然后以课堂剧表演、人物风貌品评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此文表现了陈寔、陈纪面对尊者、长者时,不论身份高低,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自学中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

3、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学习重点: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品评人物风貌

学习难点:

评判“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

课前预习:

1、朗读并读准字音,初步把握朗读节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世说新语》、刘义庆及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


课堂学习:

一、聆听老师的故事

注:以“方正”篇中辛毗之事导入: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虽然司马懿是上司、主将,但是既然司马懿的做法既不符合皇帝的命令,也不符合军情的需要,那他就要毅然以身相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方正”篇中的另一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讲的也是不论身份差别,只看行事对错的人。

说明:诸葛亮与三国故事,这个话题应该能够吸引中学生的兴趣。然后用这个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与《陈太丘与友期》类比,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时,能有意识地从“方正”的角度解释。


二、展示我们的预习

1、写出你所了解的内容:

(1)《世说新语》:

(2)刘义庆: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明确:(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2)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太丘”本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后人称他为“陈太丘”。这人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有一次去拜访荀淑,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二儿子季方则随后挑着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设宴招待他们。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

关于“友人”:老师也查了很多资料,但是没有这个人的详细资料。只知道大概是一个比陈太丘职位高的官员。

说明:首先检查文学常识的预习情况,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印象:《世说新语》着重刻画的是人物的精神风貌,而《陈太丘与友期》刻画的是“方正”的品质。


2、多朗读几遍,你会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1)齐读一遍,有没有还拿不准的字?提出来共同解决。

(2)听听同学的朗读,你觉得怎么样?

(3)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提示:这一遍相信你不会读错字,也能够把节奏读出来。

注:第一遍检验读音是否正确无误。尤其注意:不-否,通假字的读法。在学生对其他同学朗读的评价中,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节奏。

说明:学生经过预习,多数人已经能够顺利地朗读。经过齐读、赏读和再次齐读,应该能够达到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的程度,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3、用自己的话,给大家复述一下故事的内容吧!

说明: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并通过已理解学生的复述,使所有同学了解故事内容。


三、理解文章的意义

1、你还记得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吗?在下面写出来。

 

明确:

留:人名、地名、物名、职称

补:补出省略的地方

换:用现代语言代替文言

加:把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调:调整倒装句语序

说明:在之前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我已经在翻译的过程中明确了以上几点常用方法。现在回顾一遍,既是对学习方法的巩固,也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解释、翻译提供了帮助。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看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凭自己的能力解释清楚每一个字词。然后解释下列加粗字。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门外戏

尊君在不

君与家君期日中

相委而去

则是无信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明确: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

期日中                 
期:约定的时间。

太丘舍去               
去:离开

去后乃至                乃:才。至:到。  

门外戏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假字,同“否”。

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相委而去               
委:丢下、舍弃。

则是无信               
则:就。

下车引之                引:拉。

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注:(1)“去”的解释要注意古今异义。可举例如:“我去学校。”这句话的古义为:我离开学校;今义为:我去到学校。

(2)知识拓展:对对方一般用尊称,如:君、尊君、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对己方则用谦称,如:家父、家母、舍姊、家兄、鄙人、拙荆、贱内、犬子等。

3、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翻译得最好!

注:将文章分文八个小部分,从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翻译。如出现翻译不确切的情况(包括关键字词意义解释错误,漏字,未补充省略成分,语序不当等)时,由本小组同学继续翻译。

注:不平均地分为如下八个小部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c.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d.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e.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f.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g.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h.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从略。在同学翻译“过中不至”或其他语句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及时指出其翻译的缺点:缺少主语。并提示文章中还有很多地方省略了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人 )过中不至,太丘舍( 友人 )去,( 陈太丘 )去后( 友人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元方
)答曰:“( 家君 )待君久不至,已去。”


4、理解了文章内容后,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

说明: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学积累文言字词,精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本文字词和内容均较简单,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质疑问难和老师的重点字词检测掌握字词意义。在逐句翻译过程中解决句子成分省略时的翻译问题,并巩固翻译时字字落实、调整语序的习惯。这个环节是接下来品评人物风貌的基础,必须一丝不苟地落实。


四、品评人物的风貌

1、文中真正犯错的是谁?他先后犯了哪些错误?怎么评价这个人?

明确:“友人”,他先失信于陈太丘,又失礼于陈元方。他虽然失信、失礼,但是错而能改。

2、“方正”是什么意思?你觉得为什么《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被放在《世说新语》的“方正”篇里?

明确:方正是正直不阿的意思。虽然“友人”官位较高,但陈太丘不因此而特地等候,而是坚持原则地到时间就离开了。虽然父亲的“友人”既尊且长,但陈元方不因此而放过他的错误,而是直言指出。

3、你怎么看陈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

注:我们这里评论陈元方,首先告诉大家一个词: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来鉴别这个人物。

就像辛毗一样,当时的很多人都是面对上司、尊者的错误毫不留情面,比如:嵇绍,和峤等。而当时的人们是怎么看待这种不留情面的行为?记录下来,广为传播,并评之以“方正”,就很明显是称赞有加了。所以,大家认为,当时的人们会怎么评价陈元方?

事实上,这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真性情的一种表现,是时代的风尚,甚至连非常尴尬的“友人”可能也会称赞他。

但是世易时移,时至今日,我们就要思考一下:如果我们现在这样“入门不顾”是否合适?

明确: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这种不给错误者留情面的行为被视为真性情的体现,是得到普遍赞扬的,因此无所谓失礼。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处理,对于不严重的错误,我们应当原谅;对于严重的错误,简单的道歉是不能原谅的,我们也可以“入门不顾”。

4、你怎么评价陈太丘、陈元方?

陈太丘:守信用,坚持原则

陈元方:坚持原则,直言对错,有真性情

5、自由地朗读文章,要把人物的性格因素考虑进来。然后齐读一遍。

说明:这一环节是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并初步领会魏晋六朝人物精神风貌的关键。对三个人物的评价应该不难完成,难点在于“元方入门不顾”的评判。对此,我认为陈元方的行为与“失礼”与否无关,因为当时的“礼”并不认为这样失礼,这是真性情的展现。理解这一点,不仅解决这个难题,同时也对我国文化中的魏晋风度和精神有所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熏陶机会。但是,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种行为是不提倡的,因此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是否合适。


五、拓展我们的思维

1、请你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复述这个故事:你可以在复述的过程中适当添加内容,如陈太丘离去时的情景,元方在玩什么,元方入门不顾后友人的表情动作等。

2、请你在《世说新语》中找一个有趣的故事,抄写在下面。

明确: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世说新语· 忿狷》

希望大家读一读这本书,就能发现古人原来是非常有趣的的。


六、说说你的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翻译《陈太丘与友期》全文。

3、课外阅读《世说新语》中其它故事。


 

参考:百度百科+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优秀课例



相关内容

范文范本: 入团 入党 节日祝福 辞职 个人简历 实习报告 工作总结 申请书 合同 范文 范本 演讲稿 学习资料
经济类: 会计从业资格 初级会计职称 中级会计职称 初级经济师 中级经济师 高级经济师 期货从业 证券从业 银行从业 税务师
建筑类: 建造师 建筑师 环境工程师 安全工程师 土木工程师 电气工程师 设备工程师 化工工程师 环保工程师 结构工程师 造价工程师 规划师 招标师 咨询工程师
资格类: 教师资格证 心理咨询师 人力资源师 理财规划师 报关员 报检员 价格鉴证师 资产评估师 房产经纪人 房产估价师 导游证 执业药师 医师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