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想要亲近一位名家大师,大概再没有比拜读其童年纪事更加自然直接的方式了吧。 2016年3月4日下午,在蔡鸿菲老师与陈志亮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读着季羡林先生朴实从容的《我的童年》,于字里行间显露的脉络中体会先生他那段即便灰黄、但却依然涌动着生之希望的童
想要亲近一位名家大师,大概再没有比拜读其童年纪事更加自然直接的方式了吧。
2016年3月4日下午,在蔡鸿菲老师与陈志亮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读着季羡林先生朴实从容的《我的童年》,于字里行间显露的脉络中体会先生他那段即便灰黄、但却依然涌动着生之希望的童年。
蔡老师将学生课前预习时提出的问题与疑惑,条分缕析地贯穿于课堂的互动与讨论之中。他将发问的权力交还给学生的同时,将解惑的权力也一并赐予学生,如此一来,课堂便成为真正的、学生的所属物。教师退居一旁,扮演学生自主学习时的"重要他人",只在学生需要时做适当的提点。
陈老师的课堂是这样的:其乐融融,师生共学互促。陈老师用诙谐睿智的课堂语言,悄无声息地消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我们暂时忘记了所谓"教师"与"学生"这两类身份。他们只是一群喜爱语文、热衷文学的同好。而在此中,陈老师又能不着痕迹地将学生引入文本深处。
阅读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是必须参加的马拉松,是一刻不能停歇的旅程,是无法被遮蔽的太阳。两节公开课后,初中部语文组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林斐敏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当下倍受关注的"翻转课堂";陈丹丽老师分享了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阅读体验。
(图文:初中语文组贺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