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此文总结了几个原因,写的比较啰嗦,有兴趣的应该看完,后面才是行业内人士需要参考的,也欢迎大家在文章后留言评论) 这些年看着曾经从事力学结构分析的朋友和同事一个个跳槽或者换行业,感慨这个职位真的是一个短暂的职位,在很多公司,甚至变成了一个“
(此文总结了几个原因,写的比较啰嗦,有兴趣的应该看完,后面才是行业内人士需要参考的,也欢迎大家在文章后留言评论)
这些年看着曾经从事力学结构分析的朋友和同事一个个跳槽或者换行业,感慨这个职位真的是一个短暂的职位,在很多公司,甚至变成了一个“剩”者为王的职位,当然这个比喻也许很不恰当。
那么就来说说为什么这么多工程师会选择离开(跳槽或者换行)?跳槽是一个在中国大城市极其普遍的现象,几乎大部分底层职位的人员都频繁地轮换着,所以这个似乎不足为奇。本文在这里也仅仅是对这个职位的跳槽和换行原因进行讨论。
首先第一大原因,也是决定性的原因,就是因为没钱(昨天的票圈留言一致认为我太委婉了,直说原因就这两个字)。借用吉利老板李书福去年讲过的一句话:“如今的制造业利润已经像刀片一样薄了,有的企业自嘲,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如在资本市场讲个小故事。”他还是来自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汽车行业。可见如今的实体经济中的大部分产业几乎是聪明人都不大愿意选择进入的,都可以归类为夕阳产业。
当很多来自其他传统行业的人士望着大城市的房产价格在短期内嗖嗖的翻倍,那些曾经的炒房客以及房地产商和中介攒的盆满钵满。又看到一堆堆的互联网公司靠着中国人口的巨大红利,一次又一次地在证券交易所创造市值神话,同时在公司内部产生数以千计,数以百计的千万富豪,亿万富豪的时候,很多年轻人的内心崩溃了,于是开始产生了对财富前所未有的巨大渴望。
在这个时代,钱变成了怎么都不够,正规渠道的工资收入是怎么都赶不上房价上涨的时候,于是我们再来谈跟钱不怎么沾边的技术的时候,变得很令人尴尬。似乎这个时代,很多不在短期内产生金钱价值的技术工作都变成是有钱有闲人才应该干的事,而不是还在为着苦苦挣钱而奋斗的普通青年应该选择的。
但是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至少目前这代已经工作的大部分年轻人从前受的教育并没有告诉他们选择专业和行业是如此的前途分明,基本是大学开始才意识到原来如此。甚至我们的“主流媒体”也一直在干扰很多人的视线。
扯了这么多,话说远了。应该说同样级别学校和同样等级毕业的码农和IT相关专业的学生比机械,土木(建筑除外),航空等传统工科专业(电力,电气这种行业咱不说,大家都懂的)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要高出一半到翻倍,甚至更高。所以在工业巨头,无论排名能进世界500强的前50强还是前10强,也许你的收入还比不上一个二三流学校毕业的进了一个二三流互联网企业的学生,甚至你的收入会让你在那些中小学教育培训行业工作的同龄人面前都抬不起头来。在如今这个走到哪都谈钱的年代(穷人谈如何挣钱,富人谈如何把钱花出去,无论在大城市还是祖国的偏远地区),我们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前所未有得被收入水平捆绑着。
于是很多人开始为了待遇不断跳槽,去那些自己都知道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企业,但是为了待遇。更干脆的,直接换行业,去金融,房地产,互联网,听过各种各样抱怨,“现在这个工作在干什么吗?”;“房价蹭蹭得涨,如今的工作毛意思没有么?”
好了,决定性原因叙述到此为止,其实都无需解释了。
第二大原因是这个职位与生俱来的弱势。在很多大公司,力学结构分析工程师都被固定分配在各个零部件组下面,于是日复一日地做着同样的类似的重复性工作。事实上,重复性的工作是极其损耗人的创造力和激情的。当然几乎绝大部分工作都是重复性劳动,我们只能要求尽可能的不完全重复。另外很重要的是,同一部门的结构分析工程师比结构设计工程师从实际的工作量上会累很多,但同一个部门同样等级的工程师收入几乎是一样的,不会区分设计和分析。如今的参数化设计软件让很多画图修改工作变得非常快捷,但是对于力学等结构分析并不是这样,设计人员在三维画图软件中修改其中一个特征,大部分情况下整个零件模型分分钟就被画图软件自动更新了。但这对于分析人员来说意味着重新划分网格,重新定义连接关系,加载边界条件,重新计算,重新提取需要的结果。尽管如今工业界的仿真软件越来越强大,一直在推广自适应,但事实是对于简单零部件可以,但针对复杂的模型,尤其是具有很多连接关系的结构来说,依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分析工作的全面自动化到目前为止适用范围极小。
如果说前两个原因是与生俱来的弱势与无法回避的现实(没钱还很累),那么第三个原因值得人深思,尤其是公司管理人员。未完待续,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