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历年真题答案+解析
时间:2017-02-2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关注上方蓝色字,我不说你也懂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 )。 A.先天的成熟 B.动作 C.后天的经验 D.吸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发展心理学中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的掌握情况。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
关注上方蓝色字,我不说你也懂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 )。A.先天的成熟B.动作C.后天的经验D.吸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发展心理学中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的掌握情况。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2.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是( )。A.2岁B.6个月C.1岁D.5个月【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发展心理学中婴儿深度知觉概念的掌握情况。婴儿空间知觉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1)形状知觉.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答形状的能力。(2)深度知觉,沃克和吉布森(Walk&Gibson,1961)通过视崖(visualclifr)实验发现,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两个月的婴儿也对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如心率减慢)。这说明婴儿的深度知觉不太可能是后天经验的产物。(3)方位知觉。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 )。A.道德发展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B.道德发展的次序是不分先后的C.道德发展的速度是先慢后快的D.道德发展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发展心理学中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掌握情况。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在生活中,要让儿童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发展可以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其中前习俗水平又可分为:(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成人会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2)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开始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习俗水平又可分为:(3)好孩子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思想,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后习俗水平又可分为:(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认识到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协商和民主的方式改变;(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其认识超越了法律,认为除了法律,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商的道德原则。
4.病理性错觉的症状违背了( )。A.主、客观世界统一的原则B.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C.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D.社会适应标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变态心理学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标准的掌握情况。郭念锋认为,区分心理的正常与异常,应该遵循三大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偶有错觉发生,但经现实验证后,可加以纠正。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是一种病理性错觉(pthologicalillusion).它是指对外界事物或自身歪曲的感知且不能通过现实验证而被纠正的错觉,属于知觉障碍的一种,病理性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因此,病理性错觉的症状违背了主、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
5.人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词语杂拌,称为( )。A.思维松弛B.破裂性思维C.语词新作D.思维不连贯【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各类思维障碍的掌握情况。破裂性思维.是指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患者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患者在言谈或书信中,其单独语句在语法结构上是正确的,但主题之间、语句之间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因此,旁人无法理解其意义。严重的破裂性思维,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不但主题之间、语句之问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而且在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言语更加支离破碎,语句片断,毫无主题可言,称为语词杂拌(wordsalad)。但是,如果语词杂拌不足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而是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则这时候的精神症状就不能称之为破裂性思维,而应该称之为思维不连贯。区别两者的要点在于后者是在意识障碍情况下出现的。思维中断的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常常表现为言语在明显不应该停顿的地方突然停顿。这种思维中断并不受患者意愿的支配。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的患者的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在交谈中,患者对问题的叙述不够巾肯,也不很切题,给人的感觉是“答非所问”,此时,与其交谈有一种十分困难的感觉。靠近我,温暖你关注心理咨询师考证培训微信号,及时关注最新考试动态、最全试题解析以及最热门心理测试内容,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最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平台!
往期文章推荐:回复“1”获得《2017年上半年心理咨询师考试应试技巧》回复“2”获得《心理咨询师考试内容、考试用书是什么》回复“3”获得《心理咨询师考试题型分析及技巧》回复“4”获得《心理咨询师报考条件》回复“5”获得《心理咨询师就业前景分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