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初中三年级 > 语文 > 正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和教案说课稿

时间:2016-08-16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

核心提示: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是一个演讲词单元。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并且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科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是一个演讲词单元。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并且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科学、社会、人生等的有益启示,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文是丁肇中一个报告中的一个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本文主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准确。
  (二)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中,首先应在学生读课文时找出阐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引导学生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其次再让学生找出为了阐明观点作者所摆出的几个事实,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辨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体会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理的表达效果;第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反观自我,培养实验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我将利用1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设计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
  【设计说明】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确定教学重点1、2。依据新大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演讲词,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分析归纳法;讨论法;讲解法进行教学。
  1. 设疑探讨法:【设计说明】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仔细阅读课文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
  2. 引导点拨法:【设计说明】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引导学生编写阅读提纲,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在探讨格物致知的真实含义,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分析王阳明的格物与现代科学的格物的区别,从而明白格物致知的精神实质及它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3.多媒体教学法:【设计说明】为了合理有效的利用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益,本节课选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能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有清晰明了地把握。
 
  三、说学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由着重研究怎样教,逐步转到着重研究怎样指导学生学。教学追求的目标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光是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为让学生会学,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教会学生以下学法:
  1.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3. 分析归纳法:分析归纳法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某类事物共性或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理性认识的一种方法。分析归纳法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随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河沙和几个乒乓球做一个小实验,通过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引出关于实践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进入本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说明】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寻知识的奥秘。
  (二)了解“格物致知”以及题目的含义。
  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解释“格物致知”意思的句子并阅读理解。
  【设计说明】“格物致知”是儒家经典《大学》里面的八条目中的两条,上课前让学生弄懂其中的含义,对学生把握并理解课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作者以及演讲背景简介。
  【设计说明】这里对作者及演讲背景的介绍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了解丁肇中在在物理学上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和对本文阅读的兴趣。
  (四)、阅读感知,试着说说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什么。
  【设计说明】自主学习对学生取得学习成功、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以什么引出的?
  3、《大学》里早已提到“格物致知”,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重视?为什么 作者以什么论据证明?
  4、实验精神(格物致知)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5、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呢?为什么?怎样论证的?
  6、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7、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说明】研读课文,合作探究,把握课文内容。这是学习课文的基础,只有在弄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才能了解作者想要在文章中表现的东西。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分析其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以完成学习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六)、课文小结: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它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提出希望。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1、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论证结构: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论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列提纲,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
  (七)、学生论坛。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设计说明】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深入探讨,进一步了解作者在本文中要给我们展现的主题,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八)、延伸拓展,开阔视野;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提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设计说明】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谈学后心得。通过联系自己的实际进一步认识格物致知的含义,并将格物致知的精神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争取做一名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人。落实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节课探讨学习,应该获得了很多在思想上的启迪和写作方法上的指导。所以每个同学应该有话可说,有理可讲。课后在整理成文时,在作文中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九)、布置作业
  结合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思考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体会。(书面完成,200字左右)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阐述格物致知的含义
  道理              讲道理
  论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王阳明“格”竹
  (中心论点)    事实               摆事实
  作者在美国读大学的经历
  (论据)             (论证)
  【设计说明】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
 
  六、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应该说能按照教学预案的设计,努力想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目标。可以说学生们上过这节课后,对演讲词会有一定的体会,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最后的课外拓展是必要的,这是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的通道。特别是本课这点尤为重要。
  课后从学生们的反馈上看,这节课较浅显易懂,他们学后都能理解并有感悟,决心今后当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要求自己。
  不足之处是师生间不够熟悉,双方配合得还不够理想,学生学习的“活”性还应进一步提高;另外时间的安排上也有所欠缺,本课留给学生探究、互动的时间应更多点。
  这次教学活动让我再次深刻的意识到,当前的课堂教学迫切的需要“活”起来,教师应大胆放开搀扶的手。丁肇中教授提到的中国教育弊端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设计说明】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育最优化。
标签:


相关内容

沁园春雪mp3在线朗读及下载
沁园春雪mp3在线朗读及下载

《沁园春雪》原文: 朝代:近代 作者: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


枣儿ppt课件
枣儿ppt课件

《枣儿》是一篇初三语文课文,下文是教学《枣儿》时可以用到的ppt课件,供大家下载! 《枣儿》ppt课件预览 整体把握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


变脸(节选)ppt课件
变脸(节选)ppt课件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三语文《变脸(节选)》ppt课件,欢迎大家下载阅读! 《变脸(节选)》ppt课件预览: 变脸是中国戏剧界的神秘绝技,也是川剧的看家绝活,往往跟吐火、藏刀、耍牙等绝活并用;是用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变脸共分吹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