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课后练习题
关雎与蒹葭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雎鸠( )( ) 窈窕( )( ) 好逑( ) 荇( )菜寤寐( )( )辗转( )芼( )蒹葭( )( )伊人( )溯洄( )( )未晞( )湄( )跻( )坻( )涘( )沚(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君子好逑( )(2)参差荇菜( )
(3)窈窕淑女( )(4)寤寐求之( )
(5)辗转反侧( )(6)所谓伊人( )
(7)溯洄从之( )(8)道阻且跻( )
(9)白露未已( )(10)在水之涘( )
(11)宛在水中沚( )
3.《诗经》是我国_________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_________到_________时期的诗歌_________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_________。
4.按原文默写填空。
(1)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
(2)《关雎》中以欢快鸣叫的水鸟起兴,表明一个男青年已经看准了一个追求目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君子追求所爱的姑娘没有如愿及内心焦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5~11题。
(一)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5.概括本诗表现的主要内容。
6.本诗运用了_________的艺术手法,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诗中还大量运用了_________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感情。
7.请就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二)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两首诗歌中加点的字“夕”与“月”含义与用法是否相同?
9.《君子于役》中最能表现妻子对丈夫委婉细腻的深情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中集中表现苏东坡领悟人生哲理的豁达襟怀的句子是:
10.这两首诗歌都是怀念亲人的名篇,但产生的时代不同,怀念的对象不同,描写的景物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你更喜欢哪一首?理由是什么?请你作出简要分析。
(三)蝉 [唐]虞世南
垂緌注饮清露,流响入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緌(ruí):蝉下垂的像针一样的嘴。
11.这首诗既是写景,也是抒怀。前两句写蝉吸吮秋露,欢快鸣叫,状景逼真。后两句借蝉咏怀,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寓意深远。
三、探究学习
12.对《蒹葭》主题的理解不同的人各不相同,结合课文,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赞成下面的哪一种。
(1)实写青年男女的恋爱。
(2)以形象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这样一种心态模式。
(3)以描绘的方法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
《诗经》两首课后练习答案解析
答案
一、1.jū jiū yǎo tiǎo qiú xìnɡ wù mèi zhǎn mào jiān jiā yī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zhǐ
2.(1)配偶 (2)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3)文静美好的样子 (4)时时
(5)翻来覆去 (6)那人,指所爱的人 (7)逆流而上 (8)登,上升 (9)停止
(10)水边 (11)仿佛,好像
3.最早 西周 春秋 305 风 雅 颂 歌谣
4.(1)蒹葭苍苍 道阻且长 宛在水中央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二、(一)5.描写青年男子对漂亮姑娘的恋慕与追求。
6.兴 对偶 重章叠句
7.示例:如“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两句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他简直已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
(二)8.都不相同。
9.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0.略(此为开放性试题,能参照题干提示的几个方面,简要讲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即可。)
(三)11.只要自己立身高洁,不用任何凭借,自会扬名(意思对即可。)
三、12.略(提示:此题重在树立“主题多义性”的阅读观,不管同意哪种说法,都要谈出理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