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初中三年级 > 语文 > 正文

《诗经》两首知识点重点难点:艺术手法

时间:2016-11-05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

核心提示:【教学设想】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

  【教学设想】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一起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掌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同学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和其艺术方法,提高同学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同学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⑵ 培养同学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
  ⑶ 提高同学的诗歌鉴赏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
  ⑴ 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同学学会掌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⑵ 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⑵ 增强同学的全面、科学的情商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经》中的赋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法。
  2、引导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导入语:《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二、知识归纳与拓展
  1、同学自主归纳有关知识。
  2、教师明确、总结。(多媒体显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局部。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导入语:好诗如美酒,似香茶,在于品!品诗在于读,在于听!下面请同学们采用自身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诵这两首诗。
  3、诵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多媒体显示诗的内容)
  《诗经》两首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⑴ 同学自由阅读诗歌,了解诗的内容。
  ⑵ 老师范读,指导同学掌握诗的节奏与语调的舒缓。
  ⑶ 问题导读:请说一说编者把这两首诗设计在一篇课文中的原因。
  同学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由回答:
  老师明确:主题内容相同,艺术手法相似。
  多媒体显示:  相同点:
  1、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倾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2、诗的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3、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⑷ 齐读文章,欣赏诗的意境美。
  导入语: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诗难以割舍的,请同学们听读诗歌感受一下诗中有画的特点。
  4、再读诗歌,整体感受文本:
  ⑴ 听读诗歌,谈一谈,两首诗给我们带来的那些画面?
  多媒体显示: 《关雎》:(画面)相遇→→相思→→相悦
  《蒹葭》:(场景)蒹葭丛中觅伊人 ⑵ 齐读诗歌,再度走进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来讲解画面。
  多媒体显示:
  《关雎》:
  求     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君子→→→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从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蒹葭》:
  主人公→→→伊人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导入语:上面我们大家一直在寻找两首诗的一起点,我想由于我们的个性差异,同学们对这两首诗一定都自身的情感倾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身所喜爱的一首,仔细的朗诵一下,并谈一谈你喜爱它的理由。
  5、个性阅读,研知文本:
  ⑴ 同学合作讨论,课堂交流。(老师给予一定引导和评价)
  ⑵ 老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 《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画面形象可见内容明朗清晰。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较为典型的重章叠唱的手法具有感染力与音乐美。
  在艺术手法方面,《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为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营构出一个韵味十足的艺术世界。导入语:通过了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诗经》所含有的独特的魅力,那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流连忘返,那真挚的情感,更让我们神往不已。是呀,我们生长在情的海洋之中,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让我们怎能不为之高声赞叹呢!
  6、情感的拓展与渗透:
  ⑴ 请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诗歌或相关的歌曲,来赞美我们所拥有的亲情、友情,乃至我们以后所神往的爱情。
  ⑵ 将同学分为三组:一组谈友情,一组:谈亲情,一组谈爱情,分组交流与合作,归纳出相应的诗词与歌曲,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老师给予合适的评价)
  7、小结: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是呀!诗让我们博古通今,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吟诵《关雎》和《蒹葭》,再次领悟一下“思无邪”的艺术魅力。
 
  【和板书设计】
  《关雎》:
  求     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君子→→→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从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蒹葭》:
  主人公→→→伊人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的这种比较阅读的教法,形式比较活泼新颖,因此同学们的兴趣极为浓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基本上采用了:由读到比到品到赞的教学思路,带领同学走进文本,赏析文本,进而去研知和拓展文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同学为主体,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并注重他们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渗透。总而言之,教学方法是教为灵活新颖的,教学流程是顺畅和谐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艺术手法讲的不透彻等,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正。
标签:


相关内容

沁园春雪mp3在线朗读及下载
沁园春雪mp3在线朗读及下载

《沁园春雪》原文: 朝代:近代 作者: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


枣儿ppt课件
枣儿ppt课件

《枣儿》是一篇初三语文课文,下文是教学《枣儿》时可以用到的ppt课件,供大家下载! 《枣儿》ppt课件预览 整体把握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


变脸(节选)ppt课件
变脸(节选)ppt课件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三语文《变脸(节选)》ppt课件,欢迎大家下载阅读! 《变脸(节选)》ppt课件预览: 变脸是中国戏剧界的神秘绝技,也是川剧的看家绝活,往往跟吐火、藏刀、耍牙等绝活并用;是用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变脸共分吹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