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初中三年级 > 语文 > 正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和教案说课稿

时间:2016-08-18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

核心提示:【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 2.学习课文针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掌握作者论证的思路。 3.学习作者运用例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4.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学会根据不同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
  2.学习课文针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掌握作者论证的思路。
  3.学习作者运用例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4.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反驳的方法。
  2.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小组学习法、探讨比较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相关词语的音、形、义,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二、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三、查找有关驳论文的相关资料。
  四、查询有关读书的方法。
  (以上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大意,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在精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一、课文导入
  释题导入式。老师提问不求甚解的含义。
  明确: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贬义)
  师:本文的标题是“不求甚解”,可见作者提倡不求甚解。到底为什么呢?请大家进入课文。
  展示教学目标(略)
  展示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反驳的方法。
  2.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
  二、检查课前预习:
  1.作者(个别提问)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福建人民政府的反蒋爱国斗争。1937年到晋察冀边区,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建国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马南邨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补充:《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应《北京晚报》的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了152篇专稿。文章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它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2.题解(师讲)
  “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分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琵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补充:驳论文(师讲,学生了解)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3.字词
  (1)字音。(师提问)
  滞碍 (zhì)  死抠 (kōu)  豁然 (huò)
  (2) 词义。(学生齐读)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豁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观其大略: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
  三、授课内容
  (一)快速阅读,观其大略。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
  解作者的观点。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 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3)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小组讨论,明确:
  (1)批驳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 原意:“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课件展示: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4)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必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正反对比论证论点。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书要反复读。
  2.总结本文结构(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展示结果)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如下所示:
  1.树立靶子,摆出错误的看法。
  2.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引出正确的观点。
  3.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二)仔细阅读,逐层分析
  请根据以上论证思路,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运用举例、作对比、引用等论证反复证明所述观点,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三)关于读书的方法
  学生先展示,老师再介绍。
  (1)名人的读书观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鲁迅的“随便翻翻”。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页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
  本课中陶渊明与诸葛亮的读书法。(插入有关图片)
  (2)几种常见的读书方法。
  1.品读法。
  2.摘读法。
  3.圈点法。
  4.析读法。
  5.寻读法。
  6.助读法。
  四、迁移拓展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竽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
  ③“滥竽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五、探讨比较:《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明确:两文主旨不矛盾。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作比较阅读:《咬文
  嚼字》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拘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与把握精神实质,不拘于表面现象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承,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多媒体展示:
  内容《咬文嚼字》《不求甚解》
  观点反复修改 精益求精把握精神实质 不拘于表面现象
  侧重点写作读书
  角度态度方法
  六、总结
  读《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篇文艺随笔,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咬文嚼字》引领我们怎样写作,《不求甚解》引导我们怎样读书。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你们多练笔,多读书,开阔视野,提高品味。
  七、作业。
  课后题:四(必做题)五(选做题)
标签:


相关内容

沁园春雪mp3在线朗读及下载
沁园春雪mp3在线朗读及下载

《沁园春雪》原文: 朝代:近代 作者: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


枣儿ppt课件
枣儿ppt课件

《枣儿》是一篇初三语文课文,下文是教学《枣儿》时可以用到的ppt课件,供大家下载! 《枣儿》ppt课件预览 整体把握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


变脸(节选)ppt课件
变脸(节选)ppt课件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三语文《变脸(节选)》ppt课件,欢迎大家下载阅读! 《变脸(节选)》ppt课件预览: 变脸是中国戏剧界的神秘绝技,也是川剧的看家绝活,往往跟吐火、藏刀、耍牙等绝活并用;是用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变脸共分吹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