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初中三年级 > 语文 > 正文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和教案说课稿

时间:2016-08-25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

核心提示:一、说教材 1、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香菱学诗》,是古代长篇小说中几个有名的片段之一,在前几篇小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此类小说的学习方法;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所以本单元及本课的教学目地是进

  一、说教材
  1、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香菱学诗》,是古代长篇小说中几个有名的片段之一,在前几篇小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此类小说的学习方法;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所以本单元及本课的教学目地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2、《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本文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教学本文,力求从内容、写法两方面突破。内容上,着重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既要考虑到香菱的“苦志”,也要考虑到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同时也要联系大观园优越宽松的环境。联类引申,联系实际,思考香菱学诗会对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何帮助。体味作者对香菱这一形象倾注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写法上,通过涵泳品味描写香菱的有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通过揣摩宝钗、宝玉的话,理解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
  教学本文,宜采用小说五步阅读法:泛读,整体感知;精读,理解文章内容;赏读,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 “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据此,我设定的三维目标为:
  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三、说重难点
  课程标准提出:“对文学作品,学生要能理解人物形象,初步鉴赏文章语言艺术”。“让学生具有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根据本文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
  重点:分析香菱人物形象,学习香菱苦志学诗的精神。
  难点: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四、说教学法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所以我在设计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根据本课内容,运用多媒体适时提供和创设相应的情景,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从杜小康的人生历炼中,感悟人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运用采访和角色转换等方式,让学生与文章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去理解主旨,在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3.自主朗读品味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以速读、品读、美读和疑读等途径深入品味课文,理解细节描写和景物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全面感知课文内容。
 
  五、说教学流程
  (一) 猜一猜,知香菱身世 (5分钟)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乏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大观园,去见识见识《香菱学诗》的经历吧!
  一首《红楼梦》片尾曲足以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索性我就用歌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由歌声入手,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香菱。这样设计的原因是根据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我的激情碰撞学生智慧的火花,巧妙地引出课题。同时通过资料助读方式,提供香菱身世,为下面深入理解香菱人物形象打下基础(板书)  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香菱。介绍香菱(为什么要介绍,因为我们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脱离社会大背景。)
  (二)理一理,解学诗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生词及疑难之处,并在小组内解决。
  2、词语擂台(多媒体出示生词):分男女生两组注解。
  3. 教师:小说的阅读,应从情节入手,理解人物形象。请同学们从标题入手,用最简炼的词概括《香菱学诗》的经过?
  明确:读诗―――论诗――――写诗 (答案不要求唯一)
  设计意图:通过擂台赛,有效解决作为白话文中的字词关,且能活跃学生学习情绪;同时,通过情节的蔬理,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并能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三) 读一读,品人物形象
  教师过渡:香菱学诗成功了吗?一个身份卑微的丫环,一个命运坎坷的侍女,却倾心于写诗,这种情神我们不仅为之感动,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情节或语句,并下列方式说说你的感受:
  1.    选读文段:在     语句的描写中,我被香菱        感动(香菱的            感动了我)。
  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2.    从香菱学诗中,你知道香菱是怎样的一个人?
  师生明确:聪敏灵秀、悟性极高、孜孜不倦、勤奋刻苦、善学乐学
  3.    香菱学诗的成功离不开一位好的老师引导,这位老师是谁?《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个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人,在本文中,她是这样的人吗?
  (请小组合作学习,并请朗读相关语句予以证明)
  师生明确:热情、循循善诱、知识渊博、极富才华和诗人气质
  (四),疑一疑,自主探究
  4.综上所述,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
  明确:香菱的苦学及其极高的悟性;善教的黛玉这位老师的指点;大观园的环境(精神上的解放能去学诗)
  设计意图: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上述环节的设置,意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轻松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分析香菱人物形象,学习香菱苦志学诗的精神”,也适时了本课的难点“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五)练习迁移,人生启迪
  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你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启发?
  设计意图:针对新课标的三维度之一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使香菱的气质品格化为自己学习的不竭动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板书:香菱学诗    好 善  乐  苦   诗
标签:


相关内容

沁园春雪mp3在线朗读及下载
沁园春雪mp3在线朗读及下载

《沁园春雪》原文: 朝代:近代 作者: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


枣儿ppt课件
枣儿ppt课件

《枣儿》是一篇初三语文课文,下文是教学《枣儿》时可以用到的ppt课件,供大家下载! 《枣儿》ppt课件预览 整体把握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


变脸(节选)ppt课件
变脸(节选)ppt课件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三语文《变脸(节选)》ppt课件,欢迎大家下载阅读! 《变脸(节选)》ppt课件预览: 变脸是中国戏剧界的神秘绝技,也是川剧的看家绝活,往往跟吐火、藏刀、耍牙等绝活并用;是用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变脸共分吹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