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初中三年级 > 语文 > 正文

祖国教学设计及祖国教案说课稿

时间:2016-09-10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

核心提示: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2、了解作者经历及其代表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2、了解作者经历及其代表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祖国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对于艾青而言,祖国是他挚爱的土地;对舒婷来说,祖国是悠久的历史;而对于俄国诗人莱蒙托夫而言,祖国是壮丽的河山,是勤劳的人民。下面就来学习莱蒙托夫《祖国》,共同体会他对祖国奇异的“爱情”。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简单介绍作者:(PPT展示作者简介)
  莱蒙托夫,19世纪俄罗斯伟大诗人,被公认为普希金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代表作《诗人之死》、《帆》、《祖国》、剧本《假面舞会》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写作背景:《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发表了题为“祖国”的诗,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对此,莱蒙托夫在1841年发表的这首诗中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三)诵读并分析
  1.疏解字词(PPT打出字词并请学生回答)
  2、播放朗诵视频,把学生带入诗的氛围
  3、学生自由朗诵诗歌,认真领会诗句所表达的意思
  4、思考:
  1、诗歌的哪句话能够统领全诗?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既然这句诗能够统领全诗,那么合作交流:
  2. 文中“奇异的爱情”奇异表现在何处?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经过自己的心灵对祖国的感受,又经过自己的头脑对祖国的思考而形成的。这种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的,也不是任何别的感情所能代替的:沙皇统治集团镇压国内外人民起义得来的“胜利”,那用鲜血换来的“光荣”,不能使诗人的心得到任何安慰;农奴主对农奴制度坚固长存的信念和对东正教的迷信,他们所谓的“高傲的虔信的宁静”,也不能在诗人的心上激起任何希望的幻影;还有贵族民族主义者的复古倾向,他们虚构自己祖先的英雄业绩,用远古时代的神圣传说来炫耀自己,诗人全都漠然置之,无动于衷。总之,诗人在这里连用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诸如此类的虚假“爱国主义”都无法代替他对祖国“奇异的爱情”。
  3.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二、三小节诗人是如何描写俄罗斯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农民生活的
  4、第二小节中,诗人说:“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里可以把破折号之间的句子删掉么?为什么?
  不能,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明“我”对祖国的“爱情”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5.诗歌的二、三小节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那么诗中展现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面  这些画面都有什么共同点?
  诗人接着铺叙了俄罗斯的草原、森林、河流的景象,又详尽描述了自己在乡间小路上“乘着马车”“透过苍茫的夜色”,寻找“颤抖的灯光”的过程。“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两棵闪着微光的白桦”,这是他截取的几幅祖国的土地上常见的、令他感动的画面。正是这些寻常景物,在日厮夜守中唤起了诗人对祖国的“爱情”。
  第三段,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他以“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开头,详细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场景:“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到了“节日夜晚”,农人们尽情地饮酒、谈笑、舞蹈。诗人则同他们一起欢乐到深夜。这些画面朴实、真切,又平常,随处可见。诗人借助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6.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了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奇异的爱情”,而这“爱情”,远比那些空洞虚伪的“爱国主义”来得深沉、厚重、真切得多。
  7.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首先,想象奇特。他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
  其次,语言平淡而感情炽热。诗人没有选择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诗兴,而借助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草原.森林.河流.小路.灯光,还有俄罗斯人民一组组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感情,于平淡中风本色更显感情的深沉、厚重。
  总结:
  第一节:强调诗人自己对祖国的“爱情”是无法替代的,总领下文。
  第二节:铺叙俄罗斯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
  第三节:诗人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详细描写农家生活的场景
  莱蒙托夫是俄罗斯和苏维埃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被经典作家誉为“民族诗人”(别林斯基语)的天才作家之一。除他而外,还有先于他被果戈里和别林斯基尊为“民族诗人”的普希金和后于他被高尔基誉为“民族诗人”的叶赛宁。莱蒙托夫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著称于世。莱蒙托夫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歌颂自由反抗暴政的传统,以一首惊世骇俗的《诗人之死》哀悼了普希金这轮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陨落,宣告了接过反暴政传统大旗的另一位伟大诗人的诞生。莱蒙托夫是个在诗歌、小说与戏剧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独特建树的俄罗斯作家,他那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弹奏出有力的反叛的音调。莱蒙托夫生不逢时,毕生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黑暗王国里感到压抑,悲剧的处境在他心中萌生了叛逆的精神,在他笔下铸成了恶魔的形象。对于莱蒙托夫所处的时代来说,人生是苦海,但他不甘心让自己的天才束手待毙,对艺术美的执著追求便成为他渴求反叛现实、实现天赋的人生价值的惟一归宿。
  莱蒙托夫的作品洋溢着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和这个伟大民族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道德审美理想。也像普希金一样,在他身上充分反映出了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等风采与魅力。为俄罗斯哀伤,为俄罗斯沉思,为俄罗斯呼号,为俄罗斯画像,他真是无愧于俄罗斯民族诗人的美称,称得上是俄罗斯民族之魂。
标签:


相关内容

沁园春雪mp3在线朗读及下载
沁园春雪mp3在线朗读及下载

《沁园春雪》原文: 朝代:近代 作者: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


枣儿ppt课件
枣儿ppt课件

《枣儿》是一篇初三语文课文,下文是教学《枣儿》时可以用到的ppt课件,供大家下载! 《枣儿》ppt课件预览 整体把握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


变脸(节选)ppt课件
变脸(节选)ppt课件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三语文《变脸(节选)》ppt课件,欢迎大家下载阅读! 《变脸(节选)》ppt课件预览: 变脸是中国戏剧界的神秘绝技,也是川剧的看家绝活,往往跟吐火、藏刀、耍牙等绝活并用;是用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变脸共分吹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