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初中三年级 > 语文 > 正文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和教案说课稿

时间:2016-10-11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

核心提示:一、说教材 《地下森林断想》是人教版初三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描写生命,讴歌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地下森林断想》是张抗抗的代表性散文,语言精练,情感浓烈,而且哲理深刻。 二、说学情 作为9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

  一、说教材
  《地下森林断想》是人教版初三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描写生命,讴歌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地下森林断想》是张抗抗的代表性散文,语言精练,情感浓烈,而且哲理深刻。
 
  二、说学情
  作为9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散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并能利用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辅助阅读,但生命是一个抽象的话题,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和感悟生命的内涵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三、说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火山爆发、地下森林等相关的资料。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3、体会作品揭示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面对灾难的积极的态度。
 
  四、说重点:
  1.学习本文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作特色。
  2.品味作品精炼、优美、富含哲理的语言,并学会运用。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五、说难点
  挖掘本文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培养学生面对灾难的积极态度。
 
  六、说教法
  因为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我将教师放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充分重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因此采用以下教法
  1.课前预习法
  2.问题启发法
  3.讨论教学法
  学法:
  1.朗读学习法
  2.自主归纳法
  3.合作探究法
  五、说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基础知识。(课前预习法)
  1、出示地下森林图片,播放《森林狂想曲》。
  2、说作者: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3.说基础知识: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环节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全文,教师提问
  1.断想是什么意思?(片段感想)
  2.作者因何而想?(地下森林)
  3.地下森林是什么样子的?(所见,实写)
  4.地下森林是怎样形成的(所想,虚写)
  5.作者想之后有什么感慨(所感)
  先让学生自主归纳,再找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
  因此得出全文大意并划分段落。
  环节三:研读课文,揭示主题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步骤:
  (一)教师提问:1.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由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而学习本文中问句的作用,及作者对结构精巧的构思。
  答案: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与第一、二、三问句有疑而问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三问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因为上文就专门谈及阳光的偏私,“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这里已经否定了阳光的公平,那么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一种语式强化这种否定的情绪。
  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这一问句的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是一样的。
  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与前面所有问句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3.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本来这些描写可以移至文章开篇,展示作者目击地下森林之后的强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为读者阅读本文的第一印象,但是作者似乎有意暂且不表,留待文尾展示出来,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二)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 鼓励学生寻找本文中运用修辞的手法,体会其美妙的地方并学会运用。如: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此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发现并掌握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如人称在抒情句子的作用,和本文多样的修辞手法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释;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课文思想内容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一是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课文主题见“课文研讨”中的“整体把握”的第一段,但回答此题时不能照搬,应该“升华”出更深一层的主题。
  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深刻的主题,可以用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话来回答: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这样的回答好像没有回答完,还应补充一些内容: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四)作业设计
  让学生们观察大自然,寻找事物写随笔,要求模仿本文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实写其行,想象其事,得到感悟。可赞美,亦可讽刺。运用3种以上修辞手法。
  以上是教学的主要过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思多练习,“注重兴趣与感悟,注重朗读与积累,注重个性与反思”以上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我对教学的理解。让同学感受语文魅力,让课堂鲜活。以上的说课有不当之处望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标签:


相关内容

沁园春雪mp3在线朗读及下载
沁园春雪mp3在线朗读及下载

《沁园春雪》原文: 朝代:近代 作者: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


枣儿ppt课件
枣儿ppt课件

《枣儿》是一篇初三语文课文,下文是教学《枣儿》时可以用到的ppt课件,供大家下载! 《枣儿》ppt课件预览 整体把握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


变脸(节选)ppt课件
变脸(节选)ppt课件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三语文《变脸(节选)》ppt课件,欢迎大家下载阅读! 《变脸(节选)》ppt课件预览: 变脸是中国戏剧界的神秘绝技,也是川剧的看家绝活,往往跟吐火、藏刀、耍牙等绝活并用;是用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变脸共分吹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