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初中三年级 > 语文 > 正文

《孟子》两章教学视频和教学实录

时间:2016-10-22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

核心提示:《孟子》两章教学视频在线观看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运用。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4、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

  《孟子》两章教学视频在线观看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运用。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4、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法
  讨论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自主、合作、探究,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理解基本内容。小组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点拨法: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对其适时、适当地点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谈骨气》一文中,我国古代的孟子曾经说过四句著名的话语,那位同学能回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为大丈夫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的一篇著名的文言文。(板书课题)
  预习检测:
  1、孟子,( )家代表人之一。提出( )的口号,被称为“         ”。
  2、《孟子》是一部(   )的书。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二、研读课文,品味赏析
  1、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指导
  3、①小组讨论,质疑解惑。
  ②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同意强调,内容如下:
  (1)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池非不深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以天下之所顺 环而攻之 天时不如地利
  多助之至 兵革非不坚利也
  (4)重点句子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4、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 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
  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中需要“人和”
  类推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对于人和得道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提示:社会,人际关系,国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二、感知课文
  (一)个读课文,纠正字音:
  畎(quán )亩  付说(yuè ) 曾(zēng)  胶鬲(gé )
  拂(bì )士     拂(fú )乱
  (二)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老师强调重点:
  ①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空乏(使.... 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
  心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②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
  ③ 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三)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四)内容分析
  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
  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六个,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5、文章列举六个人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练意志,增加才干。
  6、作者在说明了这个道理后,又从那个方面再进行说理的?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 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7、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当堂背诵课文
标签:


相关内容

沁园春雪mp3在线朗读及下载
沁园春雪mp3在线朗读及下载

《沁园春雪》原文: 朝代:近代 作者: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


枣儿ppt课件
枣儿ppt课件

《枣儿》是一篇初三语文课文,下文是教学《枣儿》时可以用到的ppt课件,供大家下载! 《枣儿》ppt课件预览 整体把握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


变脸(节选)ppt课件
变脸(节选)ppt课件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三语文《变脸(节选)》ppt课件,欢迎大家下载阅读! 《变脸(节选)》ppt课件预览: 变脸是中国戏剧界的神秘绝技,也是川剧的看家绝活,往往跟吐火、藏刀、耍牙等绝活并用;是用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变脸共分吹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