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初中三年级语文上册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目标: 1.了解伏尔泰对人类历史的卓越贡献,尤其是他在思想史上的贡献。 2.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3.在朗读中受到自由、平等、和谐、和平、正义等思想的熏陶。 初中三年
初中三年级语文上册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目标:
1.了解伏尔泰对人类历史的卓越贡献,尤其是他在思想史上的贡献。
2.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3.在朗读中受到自由、平等、和谐、和平、正义等思想的熏陶。
1.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
2.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初中三年级语文上册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难点:
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的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因而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很难激起感情共鸣。
初中三年级语文上册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课时:
2课时。
初中三年级语文上册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中三年级语文上册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伏尔泰的伟大贡献;理清思路,把握大意。
一、新课导入:
由一曲古典音乐《高山流水》作为背景,引出中国知音,再由此引出雨果和伏尔泰这对外国知音。
伏尔泰逝世已经一百多年了,可百年之后人们还在纪念他。雨果说,他是永生的。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这首诗中也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种矛盾关系是如何转化的呢?文中还说,“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伏尔泰,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的光芒来自哪里,又撒向何方?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讲述伏尔泰的故事。
二、走近伏尔泰,与名人零距离: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生于巴黎一个公正人家庭。学过法律,经过商,当过法庭书记和外交官员。知识渊博,著作丰富,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近百卷之多。
讲述伏尔泰的故事:卡拉事件、伏尔泰之死。
三、调动积累,实现资源共享:
1.启蒙运动:
欧洲18世纪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文化教育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首先起于英国,次及德、法、俄、意等国,尤以法国声势最为浩大;因其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故名。
2. 关于雨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3.浪漫主义:
文学史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原则是通过表现理想来反映现实。即将理想的生活当做直接的描写对象,展示出一个存在于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补现实的不足。表现手法往往比较奇特,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热情奔放,格调高昂激越。
四、朗读练习,感受课文激情:
1.导读:《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良知的呼唤。那么,我们朗读这篇演说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演讲的主要特点:
①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
③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本文语言特点:诗化。
主要手段——有声语言(讲)、态势语言(演)
2.范读、听读、评读: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试读,师生共同依据演讲的特点点评朗读情况。
五、浏览课文,了解伏尔泰的伟大贡献:
1.思考:从雨果的演讲中,你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解说:让学生把握全文大意,进行内容概括)
2.讨论归纳:(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讨论后归纳)
(1)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两部分:
一是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用文中原话回答“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个使命”中的这个“职能”和“使命”具体指什么?),“教导人们走向自由”;二是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追问:有这方面的例子吗?
——第9节中举了他为西尔旺、蒙巴伊、卡拉斯和拉巴尔四个人斗争的例子。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看,这四人都是平民,在当时,平民受尽压迫和欺凌。伏尔泰为弱势群体抗争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力量令人钦佩。他不仅用笔做武器宣扬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而且积极投身于现实的、为一个个受害者辩护的具体斗争中。正是有了以伏尔泰为领袖的启蒙思想家们的努力,思想的种子被播撒到世人心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思想将是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
(2)伏尔泰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因为从那时起,“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思想取代武力,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受审,人们再也不会盲目的臣服于权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总之,“新纪元”的说法是对启蒙运动意义的高度评价。
六、结构解读,理清文章思路:
这篇演说起伏跌宕,高潮迭起。从历史到现实,从伏尔泰的伟大贡献到他的伟大人格,构成了整个演说的脉络层次。
讨论明确:
(1)总的评价伏尔泰在历史上的非凡地位,世纪性的贡献。
崇高的礼赞 (2-9) 回顾历史,伏尔泰为被压迫的人类而孤军奋战。
(10-12)赞美人格,伏尔泰具有睿智的微笑。
(13-14)总结全文,再次揭示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激励后来人。
解说:此步骤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方法:小组讨论,选两组展示讨论成果,师生点评。值得提醒学生的是,结构的划分不一定就一种,本文就有二分法(1-12节伏尔泰世纪性贡献;13-14,伏尔泰的时代意义。)和四分法。
七、布置作业:
1.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作者浪漫主义语言风格,选择几则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背下来。同时将疑难词句划出,以便下节课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揣摩疑难词句,把握全文主旨;品味语言,感受雨果浪漫主义语言风格;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一、结合作业,复习生字词:
二、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导入:1778年5月30日,“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一百年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发表了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讲。从这篇演讲中,我们了解到伏尔泰对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解说:由复习导入,见上节课分析。)
1.伏尔泰对人类历史的卓越贡献: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教导人们走向自由。为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雨果在演说中先概要分析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以及宗教的残忍、司法的不公、人民的愚昧和凄惨。正是面对这般巨大的丑恶力量的联合,伏尔泰“独自一人”开始了战斗。他不仅用笔做武器宣扬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而且积极投身于现实的、为一个个受害者辩护的具体斗争中。正是有了以伏尔泰为领袖的启蒙思想家们的努力,思想的种子被播撒到世人心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思想将是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
本文是文坛泰斗雨果对思想大师伏尔泰的礼赞。作者还从哪方面赞扬了伏尔泰?
(解说: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
——还从伏尔泰伟大的人格方面来赞扬。伟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其丰功伟绩,更在其非凡人格。后部分,雨果礼赞了伏尔泰“睿智的微笑”。
2.伏尔泰伟大的人格力量:微笑。
雨果说:“微笑,就是伏尔泰”。(如何理解?)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真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伏尔泰的微笑是“睿智的微笑”。因为它是对愤怒情感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后的宽恕和安详。正是这智慧的微笑,照亮了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导读:
雨果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这篇演讲很好的展现了他的浪漫主义语言风格。本文的语言激情洋溢,在语言的背后,是雨果对黑暗现实和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这种诗化的语言主要有下面几个特点:
(1)鲜明对比,如:“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
(2)生动比喻,如:开头“……,一颗巨星陨落了。”一句用比喻的方法来说伏尔泰的逝世。
(3)渲染夸张,如:“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出来!”
(这富有激情的生动呼告,表现了雨果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2.请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浪漫主义语言风格。
3.讨论交流:请选择几例最能体现作者语言风格的段落、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如:(1)“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一句中的“过去”和“未来”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受到过去的诅咒”也是“荣誉的美好的形式”?
——“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象征着正义与光明。他受到“过去的诅咒”,恰好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所以说“是荣誉的美好形式”。
2.“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如何理解?
——这句话既反映了伏尔泰“是一个世纪”,概括出18世纪法国的历史特点,又颂赞了他因其所行使的职能和使命,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代宗师。
3.第4节中,巧借人称的转换,运用呼告的修辞,表达作者对伏尔泰热情的赞颂与歌颂。另外第6节中“笔”的比喻,第8节中的排比句,第9节中的排比句等的深刻内涵。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增强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5.聚焦文体,感知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异。
本篇是一篇演讲辞,口语性较强,并且体现了讲话时的现场感、交流感,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本文第14节较集中地体现了以上语言风格,让我们调动起感情,集体朗读这段。
四、精读课文,疑难解析:
怎样理解“理性的最高权威”?
——“理性”是西方启蒙运动的核心概念,文中所说的“良知”和“思想”就是理性。在启蒙运动前,西方人活在宗教神权与世俗王权的阴影之中,“人的尊严”未能确立起来。正是以伏尔泰为领袖的一代启蒙思想家,才颠覆了宗教神权与世俗王权的“不证自明”的“合法性”,要求把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审判。及至19世纪初,雨果这一代人仍把“理性”奉为无上权威,所以疾呼“理性的最高权威”。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伏尔泰生活在风云激荡的18世纪,他因其世纪性的贡献而受后人敬仰,你读了本文后,一定有不少感悟,说说看。
六、小结:
1.演讲的主要特点:
①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
③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本文语言特点:诗化。
主要手段——有声语言(讲)、态势语言(演)
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2.欣赏一段大学生演讲比赛的录像,切身感受演讲的魅力。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有关语段,进一步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2.伏尔泰是伟大的哲学家,后世流传着不少他的名言警句,你听说过吗?请搜集整理,不少于两句。
3.“微笑,就是伏尔泰”。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真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微笑着面对人生,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
请以“微笑”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
标签:
初三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