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初中三年级 > 语文 > 正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时间:2015-12-07 来源:未知 作者:liudongnv 点击:

核心提示:小编上一篇为学生们整理了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但有的教师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学生的把握不够,小编就特地为教师们整理了初三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供教师们参考写作。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

  小编上一篇为学生们整理了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但有的教师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学生的把握不够,小编就特地为教师们整理了初三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供教师们参考写作。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学习反驳论证。

  2.品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教学重点

  1.揣摩语句,理解深层含意。

  2.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感知,增强感悟。

  2.品读法 品读课文,理解其写法和思想内涵。

  3.讨论探究法 在学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对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4.比较阅读法 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录音机 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理清驳论文的思维流程,理解课文的深层含意,体会这篇驳论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学习立论文之后,我们会遇到新问题:有时候说服自己并不困难,可说服别人真的好难!这就需要另一种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驳论。让我们先向鲁迅先生学一学这一技巧。

  设计(二)

  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鲁迅先生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兴盛、腾飞的坚强战士。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

  网络笑话

  买汽车

  孩子:妈妈,你为什么不买汽车呢?

  妈妈:买不起呀。

  孩子:那怎么才能买上小汽车呢?

  妈妈:你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可以买小汽车了。

  孩子:那你小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

  这个笑话,孩子的反驳很精彩,妈妈听了以后肯定会瞠目结舌,继而哈哈大笑。驳论是一种与立论相对的论证方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一篇驳论文。

  假如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你将怎样批驳?

  生1: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强大、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均可证明,21 世纪是中国的舞台。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中国正如一颗冉冉升起的巨星,光芒万丈。这难道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生2:这是一种蓄意的诋毁,通过恶意损害党的形象,伤害民众的感情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让我们看看70年前鲁迅先生是如何批驳这一荒谬的论调的。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鲁迅写此文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横战”。可见健康的恶化与精神的压力并未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读音。

  选两个学生投影显示积累的词语:

  搽:涂抹。

  玄虚(xuán):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省悟(xīng):认识上由模糊到清楚,由错误到正确。

  渺茫:因无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kuāng):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不满现实,追怀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代老百姓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苦。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和他人。

  脊梁(jī)

  2.学生速读课文,画出正确的论点和论据。

  多媒体显示: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之所以认为它是错误的,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未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自欺了。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未失掉自信力和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难点

  1.诵读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2)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1)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娈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否认对方的观点。这是驳论的一种形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会由于利益的驱动或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明断是非,拨乱反正,所以驳论证比驳论点、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事实有时并不胜于雄辩,我们一定要有推理判断能力,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才可以明辨是非,不被歪理所迷惑。

  (2)”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的反动本质,使他们陷入捉襟见肘之地,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从这段文字也可看到鲁迅的境况,但他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钦佩。

  2.品读6~8段,讨论探究。

  (1)作者是如何立论的?请简述作者的思路。

  (2)”中国的脊梁”是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1)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7、8段热情歌颂从古到今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

  (2)”中国的脊梁”是指踏踏实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原因有三个:第一,他们在追求自由、理想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总是被统治阶级镇压、暗杀,他们的精神不能被很好地宣传彰显;第二,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第三,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大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大多表现出”看客”的心态。

  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多媒体显示: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发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如和领导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到12月,曾发生三次大规模的学生请愿运动。

  “许多热心的青年往南京去请愿,要求出兵;然而这须经过极辛苦的试验,火车难坐,露宿了几日,才给他们坐到南京,有许多只好用自己的脚走。到达南京,却不料就遇到一大队曾经过训练的‘民众’,手里是棍子、皮鞭、手枪,迎头一顿打,使他们只好脸上或身上肿起几块,当作结果,垂头丧气地回家,有些人还从此找不到,有的是在水里淹死

  (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3.学生齐读第9段,研讨以下问题。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学生明确:”状元宰相”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以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民本思想。

  4.教师总结:本文的写法很独特,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说理全面、深刻、有力。

  五、说话训练

  请运用驳论就以下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勤能补拙

  2.失败是成功之母

  学生思考、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分析下文所用的修辞手法,积累并仿写。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请为下面的两个似乎有些矛盾的名言找论据,证明它们各自的合理性。

  (1)我之所以有所创造,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尽信书不如无书。

标签: 初三语文


相关内容

沁园春雪mp3在线朗读及下载
沁园春雪mp3在线朗读及下载

《沁园春雪》原文: 朝代:近代 作者: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


枣儿ppt课件
枣儿ppt课件

《枣儿》是一篇初三语文课文,下文是教学《枣儿》时可以用到的ppt课件,供大家下载! 《枣儿》ppt课件预览 整体把握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


变脸(节选)ppt课件
变脸(节选)ppt课件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三语文《变脸(节选)》ppt课件,欢迎大家下载阅读! 《变脸(节选)》ppt课件预览: 变脸是中国戏剧界的神秘绝技,也是川剧的看家绝活,往往跟吐火、藏刀、耍牙等绝活并用;是用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变脸共分吹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