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DNA分子的结构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以导学案的形式通过课前进行预习、课堂进行问题探究、课堂知识达标检测、课后训练四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
一、DNA分子的结构——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以“导学案”的形式通过课前进行预习、课堂进行问题探究、课堂知识达标检测、课后训练四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二、DNA分子的结构——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能力方面:①对图片及模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②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DNA分子的结构——教学重点
1.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四、DNA分子的结构——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五、DNA分子的结构——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演示法
六、DNA分子的结构——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
1、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2人小组、6人大组、全班团队;
2、 决定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
3、向学生解释学习任务;
七、DNA分子的结构——教学用具: DNA分子结构模型组件、DNA分子结构的模型
八、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新课(课件显示)。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检查预习案自主纠错。
4、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展示、点评。对于学生在讨论、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及不完善的答案、书写不规则的地方老师给予纠正、补充、指点;对于学生在点评时可能会出现的疑惑和生成性问题,以多媒体图片、动画预设情景,引导学生互动、对话、交流。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借助多媒体图片、动画、模型建构等予以突破和解决。
探究一、资料分析,模型构建的历史过程及模型构建的科学研究方法:
学生课前自主预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可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沃森和克里克开始研究DNA结构时,科学界对DNA已有的认识是什么?
(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基本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呈螺旋结构。)
(2)沃森、克里克在前人已有的认识上,采用什么方法研究DNA结构?(模型建构。)
(3)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模型?
(a、螺旋结构(三螺旋、双螺旋):碱基位于外部;b、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位于外部,碱基位于内部,相同碱基配对;c、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骨架)位于外部,碱基A-T,G-C配对,位于内部。)
(4)、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予你哪些启示?
(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精诚的合作、失败面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善于沟通、勤于积累、善于总结、勇于实践,不要轻言放弃。 ……)
探究二、DNA的双螺旋结构:
教师引导,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逐步深入,学生根据资料信息利用模型盒尝试构建DNA结构模型
(1)组装一个脱氧核苷酸模型:(注意三种物质的连接位置)
(2)组装脱氧核苷酸长链:
(学生阅读资料:磷酸-脱氧核糖骨架排列在外侧,推测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脱氧核糖相互连接)
(3)构建脱氧核苷酸双链
(4)学生构建DNA的立体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
学生对制作的模型进行组内和组间评价后,观察不同DNA 双螺旋模型的共同点,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1)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为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3)内侧为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
探究三、 DNA分子的特性:
以老师提供的问题为提纲,小组讨论,总结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分析比较各组模型,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总结出DNA的特性。通过对比各小组制作的DNA模型,发现不同DNA 分子的结构并不尽相同,差异表现在DNA双链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探究四、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四种碱基的数量关系(延伸拓展):
记录本小组制作的DNA模型中四种碱基的数量,归纳双链DNA分子中四种碱基数量的比例关系。
∵A=T C=G
∴ ①A+G=C+T=50% 嘌呤=嘧啶
②(A 1+T1)/( G1+ C1)=M (互补碱基和的比恒等)
则(A2+T2)/( G2 + C2)=M
(A+T)/ (G + C)=M
③(A1+G1)/(C1+T1)=N (不互补碱基和的比在两单链上互为倒数)
则(A2+G2)/(C2+T2)=1/N
(A+G)/(C+T)DNA=1 (在双链上为1)
九、课堂知识达标测试(课件展示1、2、3题)
十、布置作业: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训练题,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A层(基础层):---会做才算懂(课本P51:一、)
B层(提高层):---自信才能行 (导学案中的训练案)
C层(拔高层):---爱拼才能赢(课本P51:二、拓展题)
教学反思:
1、这堂课我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利用科学素材,以导学案为依据,把DNA结构模型的制作实验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直观掌握DNA的结构,体会科学家的探索历程,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DNA分子结构。
2、教学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逐步深入。知识间以问题串衔接,环环相扣,主动参与,在课堂中既动手又动脑,全方位调动感观,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课堂知识理解效率。本节课将后面的碱基对序列的探究整合到了学生自制的DNA模型中,由于更直观教学效果更好。这也是这节课的亮点。
3、在整节课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欣赏中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基本做到了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点击下载完整版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课件
标签:
高一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