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高一物理必修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说课稿 质点 参考系 坐标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我的考号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高
高一物理必修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说课稿
“质点 参考系 坐标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我的考号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高一物理必修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材分析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课的内容。是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起始章节,本节也是运动学的开篇,本节课主要学习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的基本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运动学起到了重要铺垫的作用。
高一物理必修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及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结合高一年级学生他们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的这个理想化的模型.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中的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揭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可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实验并体会比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第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去看待事物,并培养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高一物理必修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结合高一新生对物理既好奇又畏惧的特点,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因为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物理概念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后续教材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质点模型建立的条件判断。本部分比较抽象,学生欠缺这方面的基础知识。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对具体实例的分析。
高一物理必修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法与学法
(为了更好地讲清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我将从教法与学法上来进行讲述)
我们都知道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而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在这期间,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高一学生创造力比较欠缺,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为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并遵循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景、合作探究、教师讲授、讨论、自学、练习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并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培养其学习物理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过程中要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效果适当讲解、引导、纠错、分析,对本节知识加以深化。
高一物理必修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过程分析
(以上的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都是为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课堂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这部分将花到3~5分钟的时间)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景而抽象的存在,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情景导入的方式。
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生活中各种运动(小鸟,飞机,汽车,行人等)视频资料。然后,让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物体运动的例子。通过古人对运动的描述,科学家会怎么描述?让学生当一回科学家,思考,应该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这一问题。从而引出本课。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这里我将花30分钟的时间)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雄鹰翱翔、足球飞滚等物体运动的视频,并让学生讨论如何准确地描述物体(足球、雄鹰)上各点位置运动情况这个问题。学生会发现向前运动的足球自身在转动,在空中翱翔的雄鹰翅膀也在上下挥动。要想描述运动的物体似乎有困难,请同学想,困难在哪里?
同学们通过讨论也许会发现,若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这个问题就简单了。于是,我进一步引导,能不能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呢?播放地球绕太阳公转(定量数据的给出)、轮船在海洋上航行等视频资料,让学生讨论思考这个问题,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学生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通过引导学生的回答,引出质点的概念和质点成立的条件(反例的给出,加深理解)。然后,让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在怎样的运动中可以看做质点的例子。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完全可以攻克本节课的重点及其难点。而对于参考系这个概念可以通过一个师生之间的活动来理解。请一位同学站到讲台上,我在他面前走过,问他,我动了吗?很显然,他会回答动了。然后,让那位同学与我并排同速走动,问他,我动了吗?他回答我没动。但是,讲台下的同学看到我却动了。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的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
然后,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对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状态,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不一样呢?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引出参考系的概念,并让同学们举一些由于参考系不同而使物体运动状态不同的例子。
对于坐标系这个知识点比较简单,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学,然后请几名同学给大家讲解。通过自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3、实例探究与巩固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必须进行必要的练习。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疑问的同学可以直接向老师询问,然后,通过几个例题进行实例探究与巩固练习,并对每个例题进行教师总结。
依据学生答题的情况,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错误及时给予的纠正。
4、 课堂小结:(这部分将花3~5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的概念及在研究问题时的广泛应用。 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归纳,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每一个提问到的同学总结一条,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机会。我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这样可以促进每一个同学积极地学习并可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5. 布置作业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但是,学生很容易遗忘,所以,应该让同学们及时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做一些相应的课后练习。
完成课后习题1,2
②预习作业:时间和位移
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加强学生知识的记忆与迁移。
四、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1.1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1、物体和质点
质点:有质量的点(不考虑形状大小)
条件:对问题的研究无影响
2、参考系
参考系:用来做参考的物体
原则:任意选取,结果不同
3、坐标系
板书目的是为了系统地呈现主要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记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最后我想总结下本节课
1.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 教学策略的选用
(1) 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一些的应用实例。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 此外,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八、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