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乐观主义豪情
	
	  《沁园春长沙》知识点重点难点
	
		  一、文学常识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拼音
	
		  百舸(gě)争流   挥斥方遒(qiú)   浪遏(è)飞舟
	
		  三、词类活用
	
		  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把……看作粪土(意动用法)
	
		  四、重点词语
	
		  1. 漫江  满江。 漫:满、遍
	
		  2. 百舸争流 舸:大船 争流:争着行驶
	
		  3. 鹰击长空 击:搏击,这里指鹰飞得矫健有力
	
		  4. 鱼翔浅底  翔:这里指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地游动   浅底:江水清澈,显得很浅
	
		  5.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类:一切生物      秋天:深秋
	
		  6. 怅寥廓 怅: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高院空阔,指宇宙的广阔
	
		  7. 谁主沉浮   主:主宰     沉浮:事物的盛衰、消长
	
		  8. 峥嵘岁月稠   峥嵘:不平常    稠:多
	
		  9. 恰同学少年 恰:正当、刚好
	
		  10.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11.书生意气 书生:青年学生 意气:意志和概念
	
		  12. 挥斥方遒  挥斥:奔放  遒:强劲有力
	
		  13.激扬文字 激扬:激浊扬清
	
		  14. 粪土:把……看做粪土
	
		  15. 击水:游泳
	
		  16. 浪遏飞舟 遏:阻止
	
		  五、课文理解
	
		  1.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写橘子洲头所见的湘江秋景。下阙:回忆往事,寄托胸襟和抱负。
	
		  2. 全词共有几幅画面?各取一个小标题。
	
		  4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 ①上阙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
	
		  上阙中的景物(意象):山、林、江、舸、鹰、鱼。特点:万类霜天竞自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②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深意: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作用:上阙交代时间、地点,写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秋景,并生发感慨,设问;下阙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因此这三句在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在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6.中流击水图的情景中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的正是我辈同学少年。
	
		  7.《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8. 内容概括
	
		  在长沙逗留期间毛泽东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年的革命形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9. 艺术手法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
	
		  六、 拓展提升
	
		  1.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的形象与柳宗元的《江雪》中“独钓寒江”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做,表现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两诗意境相似,然而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不可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