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视频,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实录
       时间:2016-08-11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次 
      
      核心提示: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消息的基本知识;理解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顾相交融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分辨消息中事实、背景、主观评价这三类材料;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温历史,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消息的基本知识;理解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顾相交融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分辨消息中事实、背景、主观评价这三类材料;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温历史,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前几天读报的时候,被一篇新闻的标题吸引住了,这个标题新颖别致,让我禁不住往下看,现在我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别了,我的太阳”,说的是一位著名歌唱艺术大师去世,看过吗?谁别了?标题为什么读出来就是他?手法很高妙,“别了”代指永别,体现了汉语的多义性,“我的太阳”,是一首著名曲段,帕罗蒂唱得最好。所以这里的“我的太阳”,既在说这名歌唱家,又在说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很好表达了人们对他的颂扬和思念。
	  其实,最早使用这个语言格式的是毛泽东,1949年他写下了《别了,司徒雷登》,宣布了美帝对华政策的失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导语,同样很别致,有内涵,理解新闻的导语。
	  二、阅读导语,理解标题及文章的主要内容
	  1、学生找到导语,齐声朗读。根据朗读的准确度,讲解消息的结构,为难大家了,首先要找到,其次句子比较长。
	  2、能根据导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为什么?(复习导语相关知识)
	  3、文章主要内容知道了,我们再来理解这则标题的含义。1)现实场景:英王子和末任港督来“不列颠尼亚”号消失在南海幕中;2)殖民统治终结,百年耻辱洗刷。
	  三、重温香港加归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视频。
	  四、阅读文本,理解学习现实场景与历史画面相交融的写法。
	  (一)激发兴趣,截止10月台票4日,采访十七大的中外记者共有2100多名,作为新华社的记者如何不辱使命,不负众望。这四名记者确实落笔生花,写出了风格独特的一篇。下面大家阅读文本,想一想,除了标题之外这篇新闻,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阅读主体,围绕这样两个角度展开讨论:
	  1、写作角度;
	  2、内容安排
	  明确:1、角度独特,从英方撤离的角度;
	  2、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材料。
	  (三)围绕英方撤离的角度,课文写了哪些新闻事实。
	  1、“不列颠尼亚”号在夜然中离开香港;
	  2、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3、举行象征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
	  4、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
	  (四)在每个现实场景的描绘上,除新闻事实,还有什么内容?
	  (五)这两方面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这种写法好处在哪?
	  明确:1、今昔对照,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
	  2、也让人感受到了深刻的历史内涵,体会出每一次仪式的现实内容。
	  五、面对这们的历史事件,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欢欣喜悦,如何表达这种喜悦,既是高超的语言艺术,又是一门政治艺术。
	  (一)激发思考:黄健翔、朱总理
	  (二)揣摩文中既能表达举国喜悦,又能含蓄庄重喜形不露于色的语言。
	  “日落仪式”“最后一次”确精的日期。
	  六、总结:本文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是很别致的一篇,作者像一名高明的摄影记者,捕捉到主权回归、末任港督离开的一个个大事件,又像高明导演,巧妙地将这些镜头组接起来,再现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附: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下午休:30   告别仪式   第一次降旗
	  晚6时15分  告别仪式   第二次降旗
	  子夜时分     交接仪式   降旗与升旗
	  零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他还会来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