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视频和教学实录
       时间:2016-08-12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次 
      
      核心提示: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3、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探究,理解新闻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3、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探究,理解新闻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把握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筛选信息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波兰诗人菠萝涅夫斯基的一首小诗《我的故乡》导入,介绍奥斯维辛的历史由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解题:课文题目为什么叫“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既然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了的呢?
	  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用文中的语句或自己的话概括。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知
	  1、参观者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新闻的生命是真实性。这篇新闻有没有写那些酷刑是如何实施的?有没有对遇难者的死亡做直接描写?那作者是以什么独特的视角来写的?
	  请学生找一找关于参观者感受与反应的句子,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想一想,写参观者的感受与反应的目的是什么?
	  总结:记者并没有写当时死难者过程的恐怖,而是以冷峻的视角,通过观察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侧面烘托了集中营的恐怖,骇人听闻。
	  2、记者的情感
	  作者除从参观者的视角来写新闻,还采取了什么角度?学生讨论分析
	  作者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又为什么渗透如此强烈的主观情感呢?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3、对比反差
	  在这种巨大的对比反差中表现主题,也是这则新闻重要的特点之一。请学生再找一找这样的例子,并分析。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上述分析,得出本文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原因。
	  (五)、课堂拓展
	  如果给新闻的题目加上一个标点符号,你觉得哪一个更恰当,说说你的依据?
	  (六)、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德 施瓦茨 《纳粹集中营》
	  美 弗洛姆 《人类的破坏性分析》
	  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附: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参观者的感受反应——冷峻的视角
	  记者的主观情感——零 度 突 破
	  强烈的对比反差——生命的思考
	  教学反思: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