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它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它是散文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它是人教版
高中一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它是散文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文中,作者选择故都的常见的景色,在细致描绘的五福秋景图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情趣,同时流露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
	  新教材入选这篇散文,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品味文章优美意境和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提高审美情趣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指出的:“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等要求,并且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散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3  品味文章语言,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4  把握作者的蕴含在文中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因为本课主要是通过对五幅秋景图的描写,体现文章清、静、悲凉的情感基调,所以我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因为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并且距今年代比较久远,文章中悲凉美的感情很难被同学理解,因此我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等要求。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教学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等。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用与秋有关的诗句和图片导入,这种导入方式既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又能把学生顺利地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去。
	  (二)走进作者,了解作者背景
	  通过介绍作者以及其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并且为正确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再由学生思考,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① 作者为什么用“故都的秋”而不用“北平或北京的秋”作为题目
	  ②文章的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③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
	  2、再度课文,合作探究
	  这一步骤的安排要按照文章的层次结构来进行,首先引导学生看文章的第一部分(1、2)两个自然段提出以下问题:
	  ① 故都之秋的特点是什么
	  ② 作者主要写的是北国之秋,为什么要提到南国之秋?
	  第一个问题的提出是因为全文都是围绕清、静、悲凉三个特点来安排结构与内容的,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五幅秋景图。
	  第二个问题涉及到全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方法——对比写作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散文的水平与写作能力至关重要,所以这个问题的提出是非常必要的。
	  接下来赏析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3——12)
	  让学生分段朗读第二部分,并提出以下问题,由学生自由讨论:
	  ①在这一部分里的五幅秋景图分别写了哪些景物?他们分别是怎么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描写景物虽多,但都是围绕“清、静、悲凉”的感情基调来写的。这也是文章的教学重点,重在让学生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最后学生朗读第三部分,请学生分组讨论:
	  作者为什么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秋的零头。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第二课时
	  开门见山,告诉学生在对这篇散文有整体性了解的情况下,这节课主要对它的语言进行分析,从而体会作者感情。
	  (二)对文中重点段落,重点语句进行品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如下:
	  1、我的不远千里,要从
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3、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河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4、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根据新课标中提出的:“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我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希望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学习,从把握这些精彩的语句中把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本文的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出处是______,写于______年。
	  2.本文的的中心思想是______。
	  3.本文开头分别写出了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北国之秋______;江南之秋______。通过这不同感受,表达作者______的的感情。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的秋雨声,同样给人以幽静感觉,其原因是______。
	  5.如果说4题是用微弱的音响反衬幽静,则更幽静的话,那么“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就是用疏落的的形象反衬悲凉,则更悲凉。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妙处就在______。
	  我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练习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进一步理解散文,体会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
	  (四)布置作业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故乡,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秋的散文,500字左右。
	  新课标要求: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设计这一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延伸,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附板书: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总起                                         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南国之秋:色味不浓
	  秋院晨景                                  赏秋
	  记叙    秋日落蕊
	  秋蝉残鸣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分写            都市闲人
	  清秋佳果
	  议论:进一步赞美故都之秋                         议秋
	  南国之秋:再次强调不如北国之秋
	  总结                                           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故都之秋:宁愿折寿,也要留住
	  板书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写出,这样的设计将文章的写顺序清晰的表现出来,此板书设计是为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服务的,并且也使学生能够通过板书对散文结构一目了然,且加深理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