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囚绿记教学视频在线观看 【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把握散文的艺术特征,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学情分析】 这是一片
      
      
	 
	  
	  《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把握散文的艺术特征,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学情分析】
	  这是一片自读课文,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这篇文章,因此理解起来并不难。所以我主要采用提问法带动学生自学为主,并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品味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2、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研读课文,分析“绿”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培养分析理解力和写作能力。
	  3、体会作者感情,学习作者追求光明和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结构,品味作者语言,分析“绿”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感情。
	  难点:学习象征、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方法】
	  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说咱们昆明是春城,四季如春。的确,不管走到哪,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片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连走进咱们的校园,都是满眼的绿色。这不禁让我想起古代文人墨客们那些咏绿的名句,有如,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还有哪些?(请学生补充)······古人笔下的绿充满了浓情,富于色彩,而现代人笔下的绿又何尝不是满怀深情,爱不忍释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陆蠡的《囚绿记》,一起感受一下他对绿的深情。
	  二、明确学习目标(PPT展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品味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2、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研读课文,分析“绿”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培养分析理解力和写作能力。
	  3、体会作者感情,学习作者追求光明和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三、小组合作,预习展示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北平的绿色,他会想到些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为开头,发挥合理的想象,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心理活动。
	  (此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小组合作完成,在课堂上抽几个小组的同学进行展示。)
	  预设:在没有深入课文内容学习的情况下,学生的写作可能只是停于表面对绿的喜爱之情,而无法深入体会到作者对绿更深层次的感情。所以,正好在学生展示后,教师指出问题所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进一步的学习,这样目的性更强,效果也应该更好。
	  四、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默读课文,根据预习,回答问题。
	  1、课文哪部分具体写“囚绿”?     8—12段
	  2、“囚绿”之前和之后又分别写了什么?
	  择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3、在这整个过程中,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喜悦—留恋—恼怒—祝福—怀念
	  过渡:从这一系列的感情变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结合课文具体体会一下。
	  五、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在旁边做一些圈点勾画和批注。
	  过渡:刚才同学从重点字词,修辞手法,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对作者的语言进行了品读,大家说得都很好,这些也就是我们品读散文的一些方法,希望同学记住它们,在以后的散文欣赏中也能学着运用。
	  刚才我们品了那么多句子,从中都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爱绿呢?
	  六、又读课文,思考讨论
	  1、作者为什么对绿一见钟情并且情有独钟?
	  蓬勃的生命力,希望
	  绿   向往光明和自由         象征
	  永不屈服于黑暗
	  预设:教师可提示学生抓住绿的生长特点来进行思考,学生不难从这些句段中总结出绿的象征意义来。
	  过渡:作者如此的爱绿,还专门写篇文章来赞绿,仅仅是因为绿有这些象征意义吗?文章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插入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陆蠡的死情。
	  2、在七七事变的背景下,作为爱国志士的陆蠡写作本文的意图何在?
	  托物言志
	  借绿的精神号召被侵略的同胞们勇敢的追求光明和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
	  势力;借对绿的怀念,表达对身处水深火热中的北平人们的关心和牵念;借对绿的祝福,表达对国家和民族摆脱侵略、重获自由的祈愿。
	  七、理解体会,学后展示
	  理解了作者蕴含于文中的生层次的感情后,请同学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修改前面对作者心理活动的描写,并进行展示。(此环节依据课堂时间而定,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可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进行示例展示,如果时间不充足就留在课后让学生去做。)
	  示例
	  不知道今日的你,是否柔嫩依旧,苍翠依旧,固执依旧?你的色彩,我曾苦苦追寻的,至今我仍视同珍宝;你的姿容,我曾深深陶醉的,至今我仍欢喜不已;你的固执,我曾爱恨交织的,至今我仍从中获得无穷的启迪······
	  而今,情缘错落,剩下的唯有想念,但是心中始终相信,曾经选择,依然选择,曾经坚持,依然坚持。只要心中有阳光,只要信念永存,黑暗与囚禁将孕育出更坚强的生命。
	  八、拓展延伸
	  散文的生命在于,不论在什么时候,它都有自己永恒的价值。那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思考和收获呢?(让学生依据自身情况畅所欲言)
	  九、课堂小结
	  六十多年过去了,黑暗的岁月也过去了,但我们每个生命仍在或多或少的承受着一些压力或束缚。我时常思考,人究竟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也许一株常春藤并不能帮我们作答,但它让我们知道,假如有一天,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禁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凋零,我们要向着阳光生长,勇敢的去追求生命的美丽和辉煌。(同时播放歌曲《怒放的生命》)
	  十、布置作业
	  作业一:修改预习时对作者心理活动的描写。
	  作业二:任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自由抒情,要求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500字。依据课程进度来安排做哪种。
	  (依据课程进度来安排做哪种)
	  十一、板书设计
	  蓬勃的生命力,希望
	  绿   向往光明和自由         象征                托物言志
	  永不屈服于黑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