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和学情 1、编者意图 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2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和学情 
	  1、编者意图 
	  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2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总的说来,必修2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该单元是必修1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3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 
	  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理解诗歌内容并熟读成诵。
	  b.掌握诗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a.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采用
	  “悬想法”婉曲的传情达意之妙。
	  b.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并理解纯朴真挚的思亲之情、夫妻同心离居的忧伤。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采用“悬想法”婉曲的传情达意之妙 。
	  【依据】意象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四、说教法、学法 
	  1.美读教学法:自读、范读、齐读,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2.探究意象法:通过探究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3.体验式教学法: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五、说教学过程 
	  (一)“芙蓉出水”,导入课文
	  通过提问“ 同学们知道荷花的别名有哪些?” 引起学生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并介绍诗歌写作背景及相关常识。
	  【依据】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卢姆)
	  “诵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
	  (二)“初览众山”,整体感知
	  运用美读教学法,通过自读、范读和齐读,使学生对诗歌节奏和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依据】
	  《新课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
	  (三)“跋山涉水”,深入赏析
	  A.自主思考:a.“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b.“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a. 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b.你认为从“涉江采芙蓉”到“所思在远道”,是触景生情还是托物抒情?为什么?
	  c. 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d.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四)“拨云见日”,课堂小结
	  对诗歌的“悬想法”这一表现手法进行总结,并对诗歌意境高洁、余味悠长的艺术特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印象。
	 
	  六、说拓展训练
	  运用悬想法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一个人的思念,题目不限。
	  【依据】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朱敬本)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毛泽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