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视频和教学实录
       时间:2016-08-27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次 
      
      核心提示: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视频在线观看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古典田园诗,一首陶渊明的田园诗。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陶渊明的田园诗,高中又选编了这一首,猜想编者希望学生对陶渊明的田园诗有进一步的了解,至少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学生应该掌握。初中入选了
      
      
	 
	  
	  这是一首古典田园诗,一首陶渊明的田园诗。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陶渊明的田园诗,高中又选编了这一首,猜想编者希望学生对陶渊明的田园诗有进一步的了解,至少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学生应该掌握。初中入选了《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其三)》,高中必修五又入选了他的《归去来兮辞》。可见编者希望学生对陶渊明的诗文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陶渊明这个人、这个人的归隐情怀有较清晰的认知。“陶渊明”是作为中国古代田园诗人、归隐文人的代表而频繁入选的。为此,以他的诗为代表的古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以他为代表的古代归隐文人的共同情怀,应该是要帮助学生感悟、体认的。
	 
	  【学情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陶渊明的三篇诗文。分别是《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五柳先生传》。第一:34班的学生自学能力不太强,所以,诗歌内容的梳理和意境的感知等知识能力需要再强化。第二:学生通过初中三篇有关诗文的学习对陶渊明以及他的仕与隐、归隐情怀已经有了比较多比较深的了解。但是,单纯解读陶渊明作为个体的归隐情结就不能生成新的认知,所以,这首诗的定位应是:将诗人的个人情感上升到古代文人的归隐情结,让学生获得新的学习经验(古代归隐文化的了解),有效生成新的教学内容。第三: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高一的学生对陶渊明的田园诗有一定认识,但,还没用系统认知陶渊明的田园诗。所以,有必要梳理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并会初步鉴赏山水田园诗。
	 
	  【教学目标】
	  1、梳理内容,体味情感,体会艺术特色。
	  2、体味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古代文人的“归隐”情结,并体会陶渊明“归隐”的独特之处(没用内心负担的归隐“诗意栖居)。
	  3、鉴赏山水田园诗。
	 
	  【重点难点】
	  重点:1、梳理内容,体味情感。
	  2、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难点:古代文人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
	  互文法、赏析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一)、导入
	  开门见山,出示目标:梳理内容,体会情感,总结特色。
	  梳理内容就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找出诗歌写了些什么(意象)、为什么用这些意象,从而梳理诗歌的“文脉”。体味感情就是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体会到的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总结特色就是看看诗人是怎么写景的,即是陶渊明写这首诗所用的手法。
	  (二)、走近作者
	  1、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陶渊明。
	  2、老师补充:田园诗人,隐逸诗人。
	  (三)、朗读诗歌
	  1、提出要求:字音、节奏
	  2、听音频,作对比
	  3、再读,试着带着感情
	  (四)、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梳理
	  (五)、归纳“文脉”(“归”)
	  1、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比喻官场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归向何处?
	  (1)、园田、自然
	  (2)、分析八句写景的句子,找出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3)景物特点:清幽  优美   安定    和谐    和平  宁静
	  (4)情感:恬淡舒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白描手法、以动衬静 、融情于景
	  4、归去如何?(最后4句)
	  宁静、闲适、喜悦、怡然自得的心情
	  (六)、小结(生成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以及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厌恶>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向何处? 园田 自然(见PPT19页)
	  归去如何?  “自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