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时间:2015-09-1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烛之武退秦师_《左传》介绍 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被称为《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烛之武退秦师_《左传》介绍
	 
	  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被称为《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左传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1、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烛之武退秦师_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_古今异义(古/今)
	
		 
	
		  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数词二的大写)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您,对人的敬称/儿子)
	
		 
	
		  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亦去之(离开/距离)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烛之武退秦师_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考虑)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
	
		 
	
		  烛之武退秦师_词类活用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在东边)
	
		 
	
		  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黄昏)
	
		 
	
		  烛之武退秦师_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烛之武退秦师_词类活用  形容词→动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标签: 
高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