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想,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烛之武退秦师说教材 1.课文的地位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想,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烛之武退秦师——说教材
	 
	  1.课文的地位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学情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4.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教学难点。
	 
	  二、烛之武退秦师——说教法
	 
	  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我将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巩固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很多学生学习文言文,常把它当做古汉语材料来阅读,死抠字词句,拆分割裂文章,使学习活动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应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深入领会文义。
	 
	  2、讨论法:通过自由讨论或小组讨论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该文内容,作者流露的感情,表现技巧及学习感受。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扩充课堂容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三、烛之武退秦师——说学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本课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反复诵读法,归纳总结法,讨论探究法。这些方法关注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课时:2个课时(只说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四、烛之武退秦师——说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
	 
	  ⑴ 通过网络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左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⑵ 熟读全文,参看提示、注释,疏通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⑶ 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课前预习也体现了生本教育的新理念。 课前预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为顺利进入新课堂打下了基础。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端,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 孙子兵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时提问学生:《三国演义》中我们最佩服且最有雄才大略的是谁?学生会回答是诸葛亮。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我们将怎么办?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2)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所掌握的资料简介《左传》
	 
	  《左传》 是 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描写战争,还善于刻画人物。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3、教学新课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再让学生诵读全文。而且把诵读课文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个教授新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基础知识
	 
	  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虚词:既  以  之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   倒装句
	 
	  对于重点词,词组,句式的理解,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文言文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可以用总结归纳法把以前学的和现学的总结归纳起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理清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先理清文章思路,然后用ppt演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整个战争的局势。
	 
	  启发诱导,自主合作探究。
	 
	  1)轻声朗读课文,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自主思考并回答)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两点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全班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学生小组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
	 
	  A.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B.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的信心。
	 
	  C.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D.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离间秦晋联盟。
	 
	  E.预测未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4) 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体现了晋文公是个怎样的人?(自由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3)烛之武形象分析,结合现代观念认知。
	 
	  结合现代观念去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思想深度。在此过程中要突出强调烛之武“先国家而后私仇”的深明大义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烛之武是个综合人才:
	 
	  A.政治观察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烛之武首先是一个政治观察家,熟知各国历史及现实。
	 
	  B. 哲学家:抓住主要矛盾,并分析和解决矛盾。
	 
	  C.心理学家:能够抓住对方的心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服了秦君。
	 
	  D.辩士:语言表达能力极强,极富艺术感染力。
	 
	  E.爱国志士:对郑国态度。
	 
	  F.普通人:发牢骚。
	 
	  总之:忠义、智慧、勇敢。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4.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做课后练习
	 
	  五、烛之武退秦师——说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
	 
	  ↓
	 
	  临危受命
	 
	  ↓
	 
	  说退秦师
	 
	  ↓
	 
	  晋师撤离
标签: 
高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