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讲的是鲁迅先生回忆和纪念刘和珍,文章也详细的讲解了鲁迅是如何评价刘和珍和对刘和珍遭受暴行进行谴责。同学们这做记念刘和珍君阅读理解的时候可以多读几遍课文。 一、知识巩固 1.下列加点字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菲薄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讲的是鲁迅先生回忆和纪念刘和珍,文章也详细的讲解了鲁迅是如何评价刘和珍和对刘和珍遭受暴行进行谴责。同学们这做记念刘和珍君阅读理解的时候可以多读几遍课文。
	  一、知识巩固
	  1.下列加点字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菲薄(fěi)    租赁(lìn)    长歌当哭(dàng)
	  B.黯然(àn)     不惮(dān)    殒身不恤(xù)
	  C.喋血(dié)    浸渍(zé)     山阿(ē)     攒射(cuán)
	  D.噩耗(hào)    屠戮(lù)      洗涤(dí)    寥然(miù)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踌躇    委曲求全      不径而走    刚健质朴
	  B.诧异    广有羽翼      礼尚往来    延口残喘
	  C.欣然    肆无忌殚      黯然神伤    桀骜不驯
	  D.和霭    阴谋鬼计      苟且偷生    流言蜚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       。
	  ②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      。
	  ③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    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A.徘徊    冷落    竟               B.徜徉     寥落    却
	  C.徘徊    寥落    竟               D. 徜徉      冷落    却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2.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至多”和“至少”分别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3.“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一句,意在说明什么?
	  4.“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5.简要分析引用陶潜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作用。
	 
	  三、课外阅读
	  秋   夜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间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必必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 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 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1956年9月
	  (有删节)
	  注:此文写于鲁迅逝世20周年之际。
	  1.文章第4段说“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请结合全文,说说“特殊的东西”有哪些?                                                          。
	  2.第6段中写“不要离开我们”,这句话意在强调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7段引述了鲁迅先生的八句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鲁迅先生在一九二四年写了一篇散文《秋夜》,二十年后,巴金先生也用《秋夜》为题写下了这篇散文,请简要分析巴金以《秋夜》为题的好处。
标签: 
高一语文